框架協議推動邁向全面融合
劉本立:民間智庫加快粵澳協同發展
政策研究室主任劉本立認為,社會對粵澳合作表現積極,但指出推動粵澳更緊密合作必須匯集民智,建議民間智庫力量應深入研究《粵澳合作框架協議》,向社會解讀粵澳合作新機遇;因應“框架協議”具體落實問題開展更多專題研究;利用各種渠道建言,關注及監督兩地合作成效;加強與粵港澳三地民間智庫和研究機構合作,以及打造研究人才的培育平台。
劉本立表示,《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簽署標誌着粵澳兩地從經貿合作邁向經濟、社會、文化、生活的全面融合拓展。惟粵澳兩地在落實框架協議的過程中需共同解決後續的細則性問題,要政府和民間共同提出評估和解決方案,將更有利抓住粵澳合作的重要機遇。
思路定出路
他表示,《粵澳合作框架協議》提出四個良性循環的網狀合作架構,其中一個就是民間互動。廣大企業、組織和各業界人士是粵澳合作最重要主體,建議有關人士組成的民間智庫,可以從研究、建言、人才培訓等方面加強粵澳合作的參與力度,積極發揮匯聚民智的作用,加快粵澳協同發展。
思想和觀點是智庫的第一要素,思路決定出路,民間智庫應憑着專業和前瞻的視野,透過發揮緊貼民情的網絡優勢,為民間剖析粵澳更緊密合作的新機遇和挑戰,以及新形勢下澳門居民應有的準備;又認為,不同的民間智庫,應該結合研究專長、關注領域,開展多元化的政策研究(尤其是民生服務合作方面),歸納兩地在合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及時向兩地政府反饋及提供科學的改善建議。
冀反映實際
他指出,“框架協議”為粵澳合作立下清晰和明確的發展定位,且每年訂下了重點工作計劃。由於民間智庫善於發現影響社會發展的真實問題,在粵澳合作落實過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監督功能。期望民間智庫廣開言路,利用各種渠道積極建言,關注及評估兩地合作措施的成效。並建議民間智庫應加強與粵港澳三地民間智庫和研究機構的合作,以區域視野開展研究,科學推動區域合作發展;同時要打造研究人才的培育平台。
有擔心粵澳合作會出現“政府熱、民間冷”的情況,劉本立表示,政府有決心推動民間參與橫琴開發,就現階段觀察民間對粵澳合作的反應看,民間對橫琴發展表現積極及正面,且提出不同的具體問題,認為社會應該就相關問題集思廣益,實際反映問題,將有助完善政策的制訂及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