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3-02/27/content_780915.htm澳門社團在社會趨向多元中轉型
陳溥森
澳門社會經濟一日千里,社團亦須與時俱進。
澳門社團在社會趨向多元中轉型
一、澳門社團的沿襲與發展
澳門自明朝期間出現首個民間社團“仁慈堂”(坊間又稱“支糧廟”)後,一些志同道合或志趣相投的各式人群,便在自願的情況下聯合起來組成各種不同性質、功能各異的團體。那時社團的數量屈指可數,較大規模出現社團的情況,發生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裡,社團為維護同胞的利益以街坊和基層行業組合為主,擔當着關注民生、反映民意、參與社會事務的角色。至回歸祖國前,全澳的社團總數已達到一千七百多個,社會治理呈現出社團參與的雛形。
澳人治澳共建特區
澳門回歸祖國後,特區政府遵循“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倡導政府與民間共建特區,並根據澳門民主發展的進程,逐步完善選舉法、適當增加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人數、適當增加立法會直選議席、改革間接選舉制度、擴大公民對制訂公共政策的參與和諮詢、不斷擴寬市民政治參與的渠道。這一系列的舉措,進一步激活了澳門的政治制度,增強公民的主人翁意識,調動起公民參政議政的積極性,有效地推進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和社團政治參與。
於是,在這一時段內,各式社團像雨後春筍般成立,尤其是在新世紀初賭權開放後,不僅打破了澳門內部經濟某一行業壟斷經營的局面,還促成了澳門社會在更廣闊的領域向國際社會開放。緊接着,內地居民赴港澳個人遊的放寬,旅遊業迅速興旺,以及《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框架協定》的簽署落實,澳門社會開始沿着多元化的方向以非常的步伐前進。
訴求多樣利益複雜
在這一恢宏的歷史背景下,社會普遍希望能夠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從中獲取利益,但又因訴求多樣、缺乏統一的共識,在政府礙於各種原因一時無法滿足方方面面的需求時,社會衍生的各種問題也越來越多。其中,不乏一些引起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和重大事件,其震撼力不僅影響着社會的現狀,甚至還可能影響到澳門未來的發展,這需要及時澄清民間的疑慮與困惑,需要盡快尋求妥善解決的辦法。於是某些群體在同政府的博弈中,或藉公益活動,或借社區議題,或憑界別訴求,紛紛打出形形色色的旗號亮相登場,分門別戶建館立會,借此凝聚力量,展示號召力和影響力,加上政府財政充裕,又能給予社團數額不同的資助,社團的成立便仿如井噴般湧現。因此,澳門這個只有五十多萬人口的城市,卻冒出五千多個社團的獨特奇觀。
二、澳門社團的角色與演化
本澳社團之所以能層見疊出地與日俱增,形成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局面,皆因成立社團的程序簡單、手續便利。根據現時的法例,只要本澳居民自願組合,訂章程、設架構,就可輕易地在政府部門登記註冊。期間一些社團在籌組過程中,為助聲勢、壯行色,往往又會邀請衆多身兼數職的社會知名人士在架構內掛名任職,並廣發“英雄帖”呼朋喚友集結私交撑場,結果組織內部不少成員的社團身份重合,有趣的是這種做法約定俗成,大家習以為常,沒有誰會去認眞計較。
五花八門無奇不有
故此,遍佈大街小巷的社團招牌便林林總總目不暇給。當中,除成立較早的傳統社團如商會、工聯、街坊會、婦聯、歸僑會、敎育會之外,還包括多如星辰的一大批學術性、服務性、興趣性的團體,如地產、建築、城規、工程師、律師、展貿、廚藝、慈善、文保、戲劇、舞蹈、攝影、書畫、游泳、桌球、楹聯,以及針對某一特定民生問題而專門成立的維權性、自救性質的獨立行會,甚至連病態賭徒輔助、戒煙、釣魚、遙控模型等也組成團體,可謂五花八門、無奇不有。
不過,在澳門衆多的社團中,近年來新生社團的影響力在不斷擴大,較為有力地衝擊着傳統社團的支配性地位。其中一些同鄕或宗族社團更是異軍突起,這些社團都具有三大共同特點,就是自願性、非官方性和非牟利性,平時的會務雖然沒有獲得政府的資助,或者資助有限,開展活動一般離不開扶貧助困、慰病問苦,以及提供旅行聚餐之類的族群聯誼或市民娛樂等內容。但對重大的民生議題,依然勇於在社會發聲,反映訴求。不管怎樣,澳門社團,尤其是一些規模較大、管理有序、團隊穩定、活動正常的社團,在提供社會服務、參與社區事務、擔當政府溝通、共建和諧社會等方面,都做出了功不可沒的貢獻,發揮了其它組織機構無可替代的作用。
無法調和另起爐灶
隨着本澳經濟的迅猛發展,社會開始呈現多元化,社團林立的群雄割據局面,已無可避免地令社會利益碎片化的程度日漸加劇,導致一些社團的創會宗旨因淡化、異化而大打折扣,其言行已無法概括全部會員(更談不上代表廣大公衆)的意願或訴求,代表性受到內外方面的質疑,結果觸發社團核心的內部分歧,假如無法調和,做到和而不同,繼而便難免出現分化、改組、兼倂的狀況。有能力、有實力的領袖或骨幹則會分拆出來重整爐灶,另立門戶;一些弱小的團體唯有紓尊降貴加盟他處,以屬會的身份向其它財雄勢大的地級市或省級規格的總會掛靠聚集,本澳一貫平靜的社團格局近年開始呈現躁動的端倪,這種情況,每逢選舉年則表現更明顯。
三、澳門社團的轉型與前景
無需諱言,本澳社團無論是否願意,現時普遍都要面對日益提升的社會需求和廣大市民不斷提升的期望,如何強化自身建設、創新服務內容、提高服務質量、增大服務績效等一連串嶄新的課題。每一個題目的答案,衡量標準是公衆對理念的認同感和公衆的參與度,這兩大指數體現了民心的背向,直接考驗着每個社團的組織能力和管理水平,在市民面前若然不能交出圓滿答卷,其吸引力便會減弱,代表性就會備受質疑,這就是現有不少社團感受到多方挑戰與無比壓力的原因。
社團利益全民共有
雖然澳門目前的政治生態環境仍未出現政黨爭權執政的情況,社會公衆絕大多數也難以接受類似台灣、香港那種激進的主張和作為。但大部份社團均意識到,社團利益屬於全民共同擁有,必須重視自身社團在社會展現的績效,並力求讓民衆滿意。但有些社團沒有在新形勢下正視自身的缺點和不足,以為各方討好,就能左右逢源,出現單純追求多功能的傾向,唯功能邊界不清晰,反而導致功能的分化與角色模糊。這些社團在進退失據中,使原有的代表性被分散,單一角色的基礎被弱化。更多的社團認清形勢正漸漸向社團政治的方向轉移,在努力擔當好基本角色的同時,更多地在不同層面、不同領域,承擔着參與政治事務、配合政府施政,積極建言獻策的功能,一些負責人或社團骨幹乾脆透過選舉、委任等方式,直接參與特區政府相關政策的諮詢制訂,以及社會管理(有個別社團由成立之初就一直展示出清晰的政治綱領和功能定位,成為不折不扣的政治社團,則另當別論)等,以此贏取社會公信力。難怪每屆立法會選舉,無論是參選人數,還是參選組別,都會比以往增加。以今年第五屆立法會選舉而言,現時各社團正心照不宣地緊鑼密鼓策劃部署,蓄勢待發。激烈的立法會選舉情勢,佐證社團性質轉型的熱烈程度。
嘩衆取寵難以接受
社團的轉型,由於存在不同的動機,也許會淪落成為某方力量角逐政治權利的重要平台,或利用特殊的身份作為獲取政治或社會利益的一種籌碼。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澳門是一個民情淳樸的經濟城市,而非政治實體,雖然各個社團有着不同性質與功能,但絕大多數始終保持着團結互助、愛國愛澳的優良傳統,對一些社團企圖以暴風驟雨的激進方式破繭轉型或用特立獨行的言行出位爭取認同的做法,無論是社情、民情,還是輿情,在主流上都無法容納。
社團需要眞正轉型,必須擺脫界別利益的掣肘,以廣闊的視野和大度的包容,樹立長遠的奮鬥目標,旣不因接受政府的資助而失去對政府決策的督促監察,以“是其是,非其非”的立場察民情、講眞話、獻良策;又不會單純為迎合某些群體的口味,甚至僅僅為爭取選票,刻意墮入民粹主義的漩渦而隨波逐流。努力的方向是:應該踏實地走進基層,深耕社區,聆聽市民的訴求,眞切地掌握社會的脈搏,以主流價値去指導會務工作,把愛國愛澳的立場與公衆的關切訴求,藝術地結合起來,尋求出社會的最大公約數。
完善制衡監督機制
在內部,應由傳統管理向民主管理的模式轉變,必須徹底改變負責人一言堂的家長作風,打破論資排輩的舊框框和任人唯親的潛規則,認眞完善內部制衡監督機制,提高財政收支的透明度。此外,要多形式、多渠道地促進靑年參與社團活動,辦講座、開論壇固然是一種辦法,更重要的是鼓勵靑年走進社區、融入社區、直接參與社會活動。同時,要清除架構內因循守舊的陳規障礙,讓年輕的政治優秀人才有向上流動的“上位”途徑,使社團成為參政議政人才的培訓基地。只有這樣才能薪火相傳,越辦越好。
陳溥森
(澳門江門同鄕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