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倡保護非文遺忌功利
高度文化自覺才能發揮優勢有所作為
【本報消息】澳門博物館昨日下午邀請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主講“博物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講座,探討博物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機遇和挑戰。
鄭欣淼認為,政府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的申報、開發中要克服功利性因素,需高度的“文化自覺”,博物館在陳列、傳揚、研究非文遺上可發揮自身優勢,有所作為。
繼昨日主講首場講座“故宮保護與故宮博物院建設”,讓公衆深入認識故宮維修及文物清理、展覽等工作後,鄭欣淼昨日下午三時於澳門博物館演講廳續主講“博物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澳門博物館館長陳迎憲及多名博物館業界出席。鄭欣淼結合今年國際博物館日口號“博物館與記憶”,介紹國內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現狀,此外結合澳門與北京做法,探討博物館功能的擴展。
談及文化自覺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係,鄭欣淼表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先認識文化和歷史的來龍去脈,此乃文化遺產的根基所在。保護文遺不但為拯救傳統技藝、保護民俗,更重要是文化價值的重建,即尋求自我認識,促成對傳統的理解,並在理解上重建對歷史和文化的認同,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促進文化自覺的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引起廣泛關注,首先是人類對自身創造的遺產的認識不斷深入和提升的結果,其次是非文遺面臨危機現狀的警示,第三為中國保護民族傳統文化的要求。政府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覺,在非遺項目的申報、開發等過程中切忌以功利性為目標,對非文遺政府要有所擔當,切實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鄭欣淼表示,博物館不能以營利為目標,其核心價值和歷史使命在於為社會發展服務。博物館在非物質遺產保護中既有機遇,又有挑戰,他認為,生態博物館、社區博物館、網絡博物館等新型博物館是非文遺保護的有益探索,但傳統博物館也可以發揮自身優勢,在陳列、傳揚、研究上都可以有所作為。擁有豐富非文遺資源的博物館,更需要整理、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