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教委上傳下達教師心聲
何少金稱傳統社團應與時俱進多聽意見
【本報消息】中華教育會理事長何少金、非高等教育委員會成員林發欽肯定前線教師在遊行中展現理性、克制的方式,表達對澳門教育制度的關注,行動為本澳遊行方式樹立良好榜樣,值得尊重。何少金認同傳統教育社團應與時俱進,多傾聽會員的意見,是努力方向之一;林發欽則建議,進入非高等教育委員會的前線教師多發揮上傳下達的作用,尤其向政府反映教師心聲。
溝通不足好變壞
對於前線教師希望當局公開《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第三諮詢稿,何少金認為,教青局在“私框”第一、二稿推出時皆有設教師專場諮詢意見,雖然第三稿定稿與第二稿變化不大,但政府未曾將稿件公開讓教師知悉,諮詢過程做得不夠,其中有改善空間。由此引伸,她指政府出台不少政策時原意是好,惟因政策解釋及宣傳時未下足夠工夫,以致群衆解讀不清,容易產生因為溝通不足導致“好事變成壞事”。
被問及有前線教師打算自行成立專業團體以直接表達訴求,何少金稱,法律賦予澳門居民結社的自由,志同道合者聚集一起表達理念和目標是可取的。作為成立九十年的中華教育會,會務需要不斷改革。近年有感需要對成長過程中的年輕教師給予更多的支持,該會定期透過各校聯絡的教師代表聽取意見,理事會內亦有增加前線教師數量。近期意識到教師士氣低落,拜訪社會文化司,冀關注青年教師培養,保持其教育熱誠使命感。她承認該會作為傳統教育團體,需要加強與三千個會員的溝通,多聽取意見,是今後努力方向之一。
表現克制非政治
林發欽表示,教師選擇遊行表達訴求,反映教師認為聲音未能清晰準確地反映到教育當局,渴求以正式的身份、組織與當局展開直接的溝通對話。值得留意的是,遊行教師將請願信遞交至教青局而非政府總部,清晰反映遊行的屬性,他們的訴求是教育專業領域的申訴,而非政治性的表達。在過程中表現理性和克制,還成立糾察隊清理途中的垃圾,為本澳的遊行文化樹立榜樣。
林發欽相信,教師遊行對年輕一代的學生帶來正面影響為多。遊行要得到社會的認同,關鍵在於訴求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是次教師要表達的正是關心、渴望參與教育政策制訂的呼聲,值得社會關注。此外,他認為當局有必要與前線教師建立恆常的溝通機制,亦希望進入非高等教育委員會的前線教師發揮諮詢委員的作用,廣泛諮詢前線教師意見,擔當起上傳下達的角色。
冀政府監督學校
林發欽認為,本澳私校為主的歷史,以致權力長期並非集中於教育行政部門,相反學校被賦予很高的自由度,各校對教師的管理和要求,僅奠基於領導人員或學校文化,各師各法,跨度太大。教師期望政府能對學校實行更宏觀的管理和有效的監督,在教師薪酬待遇、福利制度、退休保障等作出最基本的規則訂定,調整現時“校外寬鬆度大,校內中央集權”的失衡狀態,為教師營造穩定的教學環境,保障合理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