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孩子的責任感綁架了
很大一部分人(包括家長和敎師)都認為“懶惰”是導致孩子成績落後的主因,這一點筆者於上期指出,孩子的“懶惰”與學習動機或會拉上關係。今期,讓我們看看究竟有甚麼可能的原因會令學生的學習動機低落呢?
孩子的“責任感”被綁架?
記得小時候,從沒有聽過班上的同學需要補習,同學成績不理想,頂多只是參加學校課後開設的“督課班”。偶然班上有同學要留班,已是“震驚”整間學校甚至整個社區的事。印象中,在本人小學六年的生涯中沒有一兩個孩子是留級生。也不知打從甚麼時候起,補習成為當今學生課後的重要項目,留班亦成為部分學生的“集體經驗”。
很多人說現在的孩子很聰明,學習能力很高,然而在學校的成績差強人意。 社會經濟條件改善了,很多家長反而抱怨孩子沒有責任感:“他們在家裡已經甚麼都不用做了,唯一的職責就是讀書,怎麼還不用功呢?”其實,作為一個家庭成員,孩子自小就要有參與家庭事務的份兒,如今只剩下“讀好書”怎麼行呢!?這觀點或許是直接削弱了孩子對人對事的參與和承擔。試問一個欠缺承擔能力的孩子,怎會有自主學習的精神呢?欠缺自主就需要通過一些“中介人”(補習敎師/補習社)去進行“強迫學習”了。或許在今天的家庭敎育中,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孩子的“責任感”是否被綁架了?
富裕生活使我們更“貧乏”?
六、七十年代,澳門的經濟仍然落後,很多清貧家庭的孩子,課後的活動是在家中從事手工業幫補家計。印象中,大部分同學都以完成課業為首要任務,包括當天的功課和翌日要背誦的課文或問答題等,以便課後可以盡快參與勞動。八十年代經濟發展,雙職父母愈來愈多,家庭經濟條件獲得改善,孩子也不需要參與課餘勞動,同一時間,也開始出現了管敎孩子的“中介”角色,例如私人補習敎師和補習社等。
相對於六、七十年代的孩子,現今的孩子在現代社會中無疑是少了學習“承擔”和“分擔”家庭責任的機會。倘若孩子自小沒有培養起對家庭和家人的責任感,甚至連自己生活的事情都漠不關心,那麼他/她們又怎會自主學習呢?孩子責任感的培育和形成主要是來自家庭的敎育,學校敎育其實起到的是輔助和增強的作用而已。社會富裕換來的是孩子少了“刻苦”和“磨練”的機會。“學習”變成是孩子唯一的“責任”,學習以外的事情外判給家人或傭人,包括自理的項目,也難怪敎師常抱怨現在的孩子的自理能力每況愈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情況亦屢見不鮮。只要大家在放學時間到各大學校附近走走,你就可以看見:孩子一出校門,書包就往家人或傭人手裡塞;也有不少家長忙於把麵包等食物往孩子嘴裡塞,彷彿孩子在學校捱盡苦楚(這點暫不展開)。
其實,孩子責任感的培育豈止是只對學業呢?家長們,經濟條件改善了,並不等於我們培育孩子的責任少了,也絕不等於孩子成長的責任少了!孩子的自主學習,是需要多方面配合來培養的,學會承擔,也許是最重要的一步吧!
(談澳門學童補習之三)
黃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