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敎育取經
筆者早前有機會到香港參觀學校,地點是位於深水埗區的一所學校。該校學生品德成長敎育以全校協作的模式進行,尤感難得,有些做法相信可以讓本澳學校作借鑑,以下分享本人心得。
1. 對所有學生的資料進行清晰詳細的分類及統計,以利配合不同的輔導。學校大體上將學生分類為SEN學生(有特別敎育需要)、需要學業輔導的及非需要學業輔導的,後者又再分為情緖管理、行為管理、家庭支援不足和資優拓展幾部分。透過這些歸類,可以看出學校的心思和理念:理解到地處深水埗區的家庭支援不足,正是需要有相應的方法解決;還有資優拓展方面亦沒有忽視,只要有合宜的敎育,才會幫助學生提升,貧者、智者都可以是尖子的人才。所以,學生成長的事務管理,要從釐清學生資料開始。
2. 對解構該校學生的情況,學校有針對性的顯性及隱性的課程設計。例如以戲劇引入課堂,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以藝術欣賞及才藝培訓使學生陶冶性情。設立校本奬勵計劃,鼓勵學生成功。同時,透過校園設置增強德育敎育氛圍,發揮“隱性的”課程薰陶學生的作用。最為難得的是,學校為了讓沒有太多機會外出旅遊的學生能夠拓寬視野,增廣見聞,通過資助學生外遊,使之增強自信、奮發向上。本澳有更多政府的資助計劃可善用,不過最為重要的是學校須引入敎導,善用資源,讓學生明白做好自己,建立回饋社會的心志。
3. 對於未能跟上學習進度的學生,學校設有完善的校內轉介機制。對於學業上有問題的學生可轉介學習支援組跟進,非學業方面可轉介輔導組。此外,有駐校敎育心理學家支援轉介機制(包括及早識別學生計劃,以及達到表現指標者離組的制度),還有校外支援服務。對於本澳來說,上述學校的內部轉介機制大可作參考。
4.學校架構的設置體現全方位的輔導理念,由校長、副校長及至每位老師歸入不同的組別,都能為學生成長的事務出力。例如該校有學生支援委員會,分屬不同的功能組別,包括學生陶成組(品德薰陶)、學習支援組、德育及公民敎育組、宗敎培育組。據知本澳亦有“學校德育工作小組”的文本,當中建議學校德育工作的架構亦是由學校領導、訓輔主任、品德與公民科及其他各科的代表組成。相信如此設計,應對學校的德育工作有重大輔助作用。
學 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