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藝術節之“文化通脹”
林 喜
澳門藝術節之“文化通脹”
踏入五月,澳門藝術節拉開帷幕。今次打頭炮嘅係法國大型多媒體舞劇——《馬可波羅》,睇落卻讓人有種“不外如是”嘅感覺。演出期間林喜身邊有好幾個觀衆先後搵周公投訴去也,中場休息,八卦嘅林喜從廁所到大堂支起耳仔收風,發現也有不少觀衆頗感失望。平心而論,呢場演出若放在更通俗嘅娛樂場合——比如賭場嘅演出項目——也許還算新奇有趣,但作為澳門藝術節嘅點題之作,睇來眞係有些勉強。
當然,咁話題又返番澳門藝術節嘅“定位”上來,活躍港澳兩地嘅藝評人周凡夫寫咗篇〈澳門藝術節明確定位本土有利弊,節目應主動思維設計非被動選擇〉嘅文章,分析較全面深入,其中提及澳門藝術節定位嘅問題,尤其發人深省。今年藝術節兩大特色是演出節目數量多、本土作品比例大,睇來主辦單位文化局有心將之進一步“本土化”,以與十月份“國際化”嘅音樂節錯位發展,但做好“本土化”亦絕非易事,家下通脹高企,本土海外未必能享受同樣待遇,就如開幕呢場來講,雖身為納稅人嘅我哋無從得知《馬可波羅》究竟使咗幾多公帑,但耗資兩千兩百萬嘅藝術節,如果最後變成資助品味與能力差強人意嘅文化官員,在國際演藝市場充“冤大頭”兼輸入“文化通脹”,咁就眞係事與願違囉!
林 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