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的第三條道路
張翠容
阿拉伯的第三條道路
英國《獨立報》記者羅伯·菲斯卡(Robert Fisk)曾訪問本·拉登三次,是唯一一位西方記者與拉登有過深度的接觸。他把這三次訪問的過程,以及拉登現象的歷史背景,都在他一本宏大的作品《文明大戰:征服中東地區》(The Great War for Civilisation:The Conquest of the Middle East),詳細交代了。這一本過千頁的巨著,承載了菲斯卡在中東地區工作三十年的心血。三十年來的第一手見證,化成動人的文字,在該地區的歷史傷痕穿梭來回,他把我們帶進文明大戰背後的人文景象。
他第一次訪問本.拉登,便在北非的蘇丹。拉登當時三十六歲,一把黑黑的鬍子,但看起來還是一臉年輕。他在蘇丹為貧窮的村落修橋整路。菲斯卡與他在一個寒冷的沙漠上展開對談,內容環繞拉登在阿富汗對抗蘇聯入侵該國的事跡。
三年後,菲斯卡再見到拉登,該次的話題主要集中在拉登的祖國沙特阿拉伯,拉登表達他對阿拉伯皇室與美國“勾結”的憤慨,他對美國駐軍在阿拉伯伊斯蘭聖地特別咬牙切齒。他向這位西方記者透露,他如何仇恨美國。
到了1997年,菲斯卡進行了最後一次的拉登訪談。拉登向菲斯卡暗示,希望菲斯卡加入他的阿蓋達組織,做一位好的穆斯林。菲斯卡不知道怎樣回應拉登的要求,只是說:“我不是穆斯林,我是一名記者,我的工作是報道事實。”拉登望了他一眼,明白他在拒絕他,淡言說:“這與做一位好的穆斯林沒有分別。”此時,菲斯卡才鬆了一口氣。
現今,距離那一次驚險訪問已有十四年了。十四年後,阿拉伯世界出現天翻地覆的轉變,突尼斯和埃及用人民的力量推翻了兩位獨裁者:本.阿李和穆巴拉克。拉登曾向菲斯卡表示要殺掉阿拉伯世界親美獨裁者,他特別點出本.阿李和穆巴拉克。但,現在能把這些獨裁者拉下台是人民,而不是拉登,而拉登本人日前也被美軍擊斃而灰飛湮滅了。這是一個時代的終結。菲斯卡認為近年充滿老態的拉登早已不合時宜了。目前最重要的是今次阿拉伯民主之春的發展。
我在埃及開羅的解放廣場採訪時,遇見了菲斯卡,不少埃及人也把他認出來,爭相與他拍照留念。他的《文明大戰》在我腦海裡迴蕩。在中東有不少學者、作家、記者,亦作出了不少記錄,等待我們去了解阿拉伯世界的內部動力。
事實上,阿拉伯地區已展開後拉登時代,阿拉伯人根本不需要阿蓋達組織,該地區的公民社會正在默默發展起來。埃及人民能在十八天裡成功推翻穆巴拉克的背後,乃是他們在過去十年來所奮鬥出的一種民間力量來。
我們對中東地區的認知不應再鐵板一塊。中東地區雖然出現激進伊斯蘭組織,也有西方的帝國野心,但更多的是阿拉伯人民對獨立主體和身份的追求。阿拉伯人正探索着另一條道路,而武裝抗爭與獨裁代理政治已走到死胡同,如何擴大公民社會,不僅是阿拉伯社會的出路,也是我們的出路。
張翠容
作者為香港資深傳媒人,戰地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