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狀調查大多數人願出資維修樓宇
司打口居民社區歸屬感強
舊區重整諮詢委員會委託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及人文學院開展“司打口區居民現狀調查”,了解居民人口特徵以及對舊區重整意見。報告顯示近四成受訪居民普遍認同以“整建修復”重整司打口區,研究亦顯示居民對社區存有明顯歸屬感及良好的社群意識與鄰里關係。
冀增加車位綠化
政府跨部門工作小組代表、工務局城市規劃廳長劉榕、高級技術員周妙英,以及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及人文學院傳播系署理系主任林玉鳳、政府與行政學系助理教授陳建新,昨日下午三時半在舊區重整諮詢委員會公佈“司打口區居民現狀調查”報告。
報告分為定量及定性兩部分,屬定量部分的問卷調查在去年八月底至十月底進行,以區內一千三百多個住戶單位和二百三十七個商戶單位為對象,調查成功率分別超過六成四及五成。報告顯示,司打口區居民對舊區重整工作認知度超過八成,其中近四成居民認為“整建修復”最適合司打口區的重整模式,大多數表示,願意出資五百元以下或透過政府資助維修樓宇公共部分,居民普遍希望區內能增加或改善公共停車位及綠化休憩設施。
研究團隊表示,今次特意引入不同檢測方法,從司打口區居民的人口特徵、社群意識、社區組織效能等因素,研究居民對重整模式的選擇,發現受訪居民對社區存有明顯歸屬感及良好的社群意識與鄰里關係,但較少透過不同組織表達對社區環境改善的意見或參與社區活動等。
有關方面認為,社群意識強弱影響受訪居民對重整模式的選擇,社群意識越強越希望“整建修復”及“保存維護”,受社區歸屬感及社群意識高的影響,受訪住戶及商戶較多認同“整建修復”模式。但不同年齡層、教育程度、居澳年期、收入及家庭人口數目等人口組別,對重整模式的選擇均有顯著不同,越是年長者越希望維持現狀整修,居住區內年期較短或年輕一代,則希望區內有較大的改變。
不希望影響生活
在定性調查方面,主要是透過文獻分析、口述歷史及焦點小組訪談,了解司打口區居民的社群意識及歸屬感。研究團隊認為,受訪居民對司打口區在澳門歷史上的地位並不了解,但較認識二十世紀中葉以後的司打口社區發展,且有情感歸屬。訪談的受訪者也有強烈的社群意識及社區歸屬感,不希望舊區重整影響居住及生活。
研究團隊認為,司打口的舊區重整工作應參考外地經驗,透過各種組織增強居民的集體效能,當局就有關政策及重整後的效果、面對的問題,亦應向居民作詳細說明,以提升居民對社區各項工作及政策諮詢的參與度,包括鼓勵居民自行建立伙伴計劃、民間機構進駐社區協助重整、其他街坊組織跨區協調等,以多種方面促進社區發展和社群組織效能。
本報記者 黎溢康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