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可不可以不補習⁈
黃素君
孩子可不可以不補習⁈
孩子可不可以不補習?這個問題看似無聊,但値得敎育工作者和家長們思考!在“談補習”系列文章的開端,筆者引用了一些國外學者的硏究結果,其中一個結論就是:私人補習給學校敎育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影響。誠然,補習對於一些學業成績稍遜的學生,確起到了一定的“修補”作用,但與此同時,也給前線敎育工作者帶來極大挑戰。
敎育工作不斷外移⁈
十多年前,友人氣憤地對筆者訴說老師見家長的經歷。友人的孩子就讀於某校小學三年級,個性活潑,但就是對抄寫背默很抗拒,屬於“不適應學校制度”的那一群。考試完結,照例老師約見家長,面談學生的成績及其在學校的狀況。班主任照例投訴孩子上課不專注、抄家課冊不整潔、欠帶功課等等事情,末後,鄭重地對家長說:“我知道孩子課後已經上補習社了,顯然,這所補習社未能幫助你的孩子!看一看,要不要把孩子轉到另一間補習社……”這一回,眞把友人氣得七孔生煙,當下就跟班主任理論,最後結果如何?通常家長在這些問題上的選擇有二:一是留下,另一是離開!別無第三條路可選!
最近,在飯局與另一友人談現在的孩子學習問題,殊甚有趣!友人的八歲外甥女,聰明活潑,能言善辯,是家人的寵兒。早前考試完畢,老師約見家長說:“你的孩子數學成績雖不至不合格,但不太理想,好像腦筋有些問題……”回家後,父母很是擔心,馬上召開家庭會議,說找醫生云云。妻子認為智力檢查是應急的方法之一,還需要惡補一下數科。孩子最後也難逃補習的命運。第一天到補習社上課,赫然發現補習社內全是同班同學。家長心中釋然!原來班中只有她的孩子之前是沒有補習的,也難怪老師認為她的智力有問題!這到底是怎麼樣的學校敎育呢?
冒升的“中產的敎育模式”
筆者經常聽到敎師抱怨家長不合作,很難把孩子敎好。我絕對同意在學習過程中家長參與的重要性。但我也想指出,學校作為家長最大的委託人,理應有一種“置諸死地而後生”的心態和氣度——即便沒有家長的參與,我們都有責任與義務把孩子敎好。
事實上也無從考究,本澳一些學校的敎師不知從哪時起,漸漸地採用一種“中產的敎育模式”。所謂“中產的敎育模式”是指孩子來自中產階層的家庭,擁有良好的文化資產(Cultural Capital),父母均為有識之士,無論是金錢還是學歷上都能為孩子的學習提供支援。很明顯,當敎師採取了這種“中產的敎育模式”態度時,間接地已經宣佈了專業的死亡!
對於一些定位為中產階層服務的學校,家長清楚學校對他們的期望,問題也許不會很嚴重(問題不嚴重並非說明沒有問題,這可能是敎育公平的問題,此處暫不展開)。但對於一些為社經地位較遜的階層服務的學校,學校主管及敎師需要重新檢視其敎學法,是否也採取了“中產的敎學模式”呢?
孔子所言的“因材施敎”,是立足於學生的現實基礎和條件之上開展的敎育。筆者無意也無從否定這個敎學模式的存在。上一期談到孩子的學習並沒有因為經濟條件的改善而有更大的躍進,相反,富裕的生活把孩子的責任感也綁架了;同理,在經濟條件豐裕之時,社會生產愈趨專精化,敎育專業是否被中產文化“賄賂”了,因而變得軟弱無力,失去了敎學的能力呢⁈
談澳門學童補習之四
黃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