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培養 愛護鄉土
學者:保育本土文化全民有責
應文化局邀請,社團法人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秘書長丘如華昨來澳開講,與出席人士分享多年來有關文保與社區教育等關係。丘如華指出,倘要充實個人的地方知識文化,不應把責任交給政府或教育機構。居民作為地區的一分子,應懂得找出所屬社區的瑰寶,配合挖掘本土的歷史文化內涵與故事,始能體會更深,感悟地區文化的獨特性。透過整合社區教育網絡,每個人都有義務了解自身的城市,始為“守護家鄉”的根本目標。
鄉土教育任重道遠
講座昨日下午三時在澳門博物館演講廳舉行,為慶祝中國文化遺產日系列之一,文化局文化財產廳長張鵲橋、澳博館館長陳迎憲等出席。講者丘如華圍繞“從文化遺產保存案例來看家鄉認同與地區特色詮釋”的主題發表個人見解。她說,保存歷史文化資產的生活教育、關乎自然生態體驗的美育生活教育,讓兒童從小感知生活周遭的藝術與美感;倘能從日常生活體驗中從小培養愛護鄉土的鄉土意識與文化認同,這樣的教育與教學,會是未來培養更具國際視野、卻又深耕本土精神的下一代所不能忽略的方向。
她綜合台灣與日本情況實例指出,中小學教育尤其強調鄉土教育,能讓學子體驗故鄉之美,從心愛護鄉土。為儲備地方知識文化專才,充實地方知識智庫,須從培養地方知識人才與訓練學校鄉土師資開始,故善用學校教育資源,結合地方文史專才,推動家鄉生態守護的教學,會是教改進程中重要的一環。重申文化資產保存與社區的關係密不可分,文化環境的營造要從根紮起,讓孩童從小自學校開始參加認識家鄉地方知識文化與守護家鄉,繼而促使文化、歷史與藝術的教育“生根”,任重道遠。
內涵精神不容忽視
丘如華指出,依澳門情況來看,既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澳門歷史城區”,更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遠勝鄰近地區,應善用並推廣。唯有全面促使社區居民逐步了解自身城市的優勢尤其歷史文化資源,才有助政府持續保育,教育是關鍵。直言澳門擁有豐富的物質與非物質遺產,條件優越,每個人都有責任向旅客推廣自己的城市,配合當局長遠的文保與旅遊宣傳工作;更有感而發說,面對全球化與知識經濟的大潮流,“地方知識”所蘊含的向下紮根的力量,才是知識經濟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涵與精神。
此外,昨日續對外開放的東望洋燈塔、崗頂劇院、澳博館與典當業展示館等,各有捧場客,“唐卡、木版水印”藝術家繼續在鄭家大屋駐場展演,至十五日結束。現於綜藝館舉行的“根與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內容豐富,本地多校師生不容錯過,可藉此了解國家級非物質文遺知識,展期至七月十日。展場內的澳門非物質文遺專區,更不容錯過,圖文並茂展示了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遺名錄的澳門六項目情況,集中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