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蒙特梭利的敎育
林少培
走近蒙特梭利的敎育
——環境要素分析
談到蒙特梭利敎育(下稱蒙氏敎育),我們習慣將關注點放在敎具的操作、敎學方法的運用或課程的設置上,事實上,創設“有準備的環境”卻是蒙特梭利敎育體系的骨架與基石。正如蒙特梭利所說:“我們的敎育體系的最根本特徵是對環境的強調。”筆者認為傳統敎育和蒙氏敎育最大的不同在於對環境的重視程度。要弭除傳統敎育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弊端,須從改造敎育環境開始。傳統敎育只有敎師和兒童兩個要素,而蒙氏敎育則包含了敎師、兒童和環境三個要素。在蒙氏的敎育體系中,環境對促進兒童的專注力、自律與獨立自主等方面的發展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蒙特梭利認為兒童的成長不是外界所能賦予的,而是內在生命發展的結果;敎育的力量是有限的,而有限的敎育力量需要通過環境來發揮作用。然而,蒙特梭利提醒:環境能促進兒童的發展,也能阻礙發展。早期的環境經驗對兒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若能夠生活在不受拘束的環境中,即在一個能充分滿足兒童的內在需要、與兒童年齡相適應的環境中成長,兒童的精神生命就能得到迅速發展。事實上,兒童是生活在成人佔據支配地位的環境中的,這種環境容易阻礙兒童精神生命的成長,所以,老師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兒童提供一個能夠發揮其自然力量的環境,即“有準備的環境”。
蒙氏敎育實踐的核心在於敎師致力於觀察並發現兒童發展的內在動力,提供適宜的環境滿足每個兒童的不同需要。但在功利主義的影響下,人們盲目追求蒙氏敎育的功利化效果,照本宣科地複製蒙氏敎育的形式,卻忽視蒙氏敎育眞正的內在價値。在引進蒙氏敎育模式時,許多人錯誤認為只要購買整套昂貴的蒙氏敎具,建立完備的蒙氏敎室,就具備了開展蒙氏敎育的環境條件。因此,一些蒙特梭利敎師培訓機構把敎具操作的技能作為培訓的重點,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把蒙氏敎育僅看作一種敎學方法,認為只要敎具齊全,按部就班地向兒童展示敎具操作,就是實施蒙氏敎育。這種作法把敎具與兒童周圍的環境割裂開來,使敎具脫離兒童的生活,淪為機械而形式化的操作,無法充分發揮兒童的創造和想像力,無法與他人互動,其社會性發展也受影響。筆者認為擁有蒙氏敎具未必就是蒙氏敎育,雖無敎具但稟承蒙特梭利敎育理念者卻是眞正的蒙特梭利敎育。
蒙特梭利發現工作是人的天賦,兒童不僅可以通過工作進行創造,滿足自我的工作需要,形成獨立自主的人格,還能藉此來完善周圍的環境。蒙特梭利亦提出孩子與成人工作的相異性,即孩子是為工作而生活,成人則是為生活而工作。兒童工作時需要一定的材料,蒙氏敎具正是基於此而產生的。所以,蒙氏敎具是兒童工作的材料,不是敎學的工具,故不存在通過蒙氏敎具敎授知識的問題,目的也不是讓孩子不出錯地使用敎具。蒙氏敎具的眞正敎育意義在於:讓兒童學會自我敎育,學習發現錯誤並改正,最終促進兒童內在自我建設和心理發展。由此看來,蒙氏敎具不能孤立存在,它應成為環境的一部分,與環境中其他要素共同作用。惟有如此,兒童才能在“有準備的環境”中獲得更好的發展。
然而,過多地關注蒙氏敎室中的環境,也容易導致忽略家庭環境的準備,無形中割裂兩個環境系統間的聯繫,並在一定程度上誤導家長。一些家長誤以為蒙氏敎育只能在蒙特梭利幼稚園或蒙特梭利敎室內進行,他們在為孩子選擇蒙特梭利幼稚園時過分看重幼稚園的硬體條件,忽視自身為孩子創設家庭敎育環境的重要性,其直接後果即是一些在蒙氏敎室內能自然表現良好行為習慣的兒童,一旦脫離蒙氏敎室,其良好行為即很難得到保持。實際上,蒙特梭利從不孤立地看待兒童身處的敎育環境,她堅持認為:“如果科學敎育學不能影響新一代成長的社會環境,那麼,它尋找改良新一代敎育的努力是徒勞的。”在敎育過程中與兒童關係最密切的社會環境是家庭環境,因此,蒙特梭利主張把家庭環境的準備放在首位,從兒童一出生就重視家庭環境的創設;她堅信學校敎育要與家庭敎育目標一致,故在蒙氏敎室裡,敎具的操作原理與兒童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繫,例如蒙特梭利五大敎學內容之首的日常生活敎具,就被視為蒙氏敎室中環境與家庭環境的完美融合。
在日常生活中,兒童與成人之間經常會發生衝突,主要起因於成人對兒童的強制。要消弭衝突,促進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成人必須調整自己在兒童世界中的定位。家長除了關注兒童身體發育的需要,更應關心兒童的心理發展;不僅要為兒童提供適合身體發展的家庭環境,更應該營造能使兒童感到安全溫馨的精神氛圍,以滿足兒童的心理要求。對敎師而言,他們應成為兒童世界的保護者和管理者。敎師面臨最緊迫的任務就是了解兒童的需要,促進兒童的發展,故敎師應該尊重、理解兒童,引導兒童自主活動;多鼓勵、不打擾和中斷兒童的活動,以免阻礙其自然發展;在兒童遇到困難時,敎師則須提供幫助和指導。
在蒙氏敎育實踐中,人們常認為敎育環境是由敎師準備與設計的,兒童只是被動的參與者,擁有選擇敎具和時間的自由,但必須按照固定的方法和步驟反覆操作敎具,因此不利於兒童主體性和創造性的發揮。這是對蒙特梭利環境理論的誤解,蒙特梭利曾激烈批評過人們對兒童主動性的無視,她認為:“兒童眞正的建設性能力,即能動性一直被忽視”,成人總以為兒童容易被刺激強烈的環境吸引,事實上只能引起兒童短暫的注意,他們反而會全神貫注地去凝視那些成人認為毫無意義的事物。所以成人要發現深埋在兒童精神世界中的寳藏,必須為兒童提供他們眞正需要的環境,而不是從成人的角度為兒童準備環境。然而,我們應如何探索兒童的環境秘密?蒙特梭利從法布林對昆蟲的觀察硏究方法中得到啟發,認為兒童敎育應將兒童置於合適的環境中,任其在自然環境中自由活動;敎師要像科學家一樣耐心地對兒童進行觀察,不干涉兒童生活的自然方式,直至兒童自由展現出自己的特性。
蒙特梭利發現兒童對周圍環境很感興趣。兒童常以敏銳和熱情的方式主動觀察周遭環境。這不僅是兒童的情緖反應,還是一種精神力量,能為兒童的成長提供養分和動力。此外,兒童還能主動創設環境:蒙特梭利在日常生活練習中設置“照顧環境”的內容,讓兒童學習做家務、照顧動植物,從而學會生活自理,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進而改善自己的生活、適應社會。因此,成人必須等待兒童能對環境自發探究,體會到每一次新發現的快樂,從而鼓勵他們從環境中尋求更多體驗,逐漸成為環境的主人。
我們常看到環境對兒童發展的積極作用,卻容易忽視環境對兒童發展的阻礙。蒙特梭利強調,兒童遭遇成長障礙或發生心理畸變的根源在於不能實現其發展的原始計劃,這是因為在兒童發展過程中成人佔據支配的地位。當兒童的活動遭到阻擾時,會產生強烈的行為反應,表現出“任性”、“發脾氣”、“不可理喩”等行為。蒙特梭利的環境理論給我們的啟示是:發現兒童出現偏差行為時,首先應反思兒童是否在環境中遇到了障礙或干擾。我們會發現,要實現某種敎育效果,需要的不僅僅是改變兒童,更需要為兒童改變環境。
筆者認為蒙特梭利一直致力於提供這樣的學校環境:兒童獨立於成人而成長,自由地做自己的事,按自己的步伐前進;此環境系統是開放、動態、變化的網絡系統,而不是一座僵化的脫離社會的“學校孤島”。作為蒙特梭利敎育者,我們要為兒童準備適宜的環境,使兒童周圍的一切顯得安全、自然、美麗,激發兒童探索的慾望。我們要激勵兒童親身體驗豐富多彩的環境,幫助在環境中遇到障礙或干擾的兒童從無所事事的狀態轉變為渴望活動的狀態。相信只要周圍的環境能夠充分滿足兒童的內在需要,兒童的健康發展就將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林少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