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適時開展非遺普查
助團體撰文本申報 準備編纂《澳門地方誌》
【本報消息】澳門成功申報世遺六周年在即,理工學院將與多個團體開辦論壇慶祝。
理工成人教育及特別計劃中心代主任林發欽稱,去年九月起,該中心研究團隊與澳門鮮魚行總會、媽閣水陸演戲會、大三巴哪吒廟值理會、柿山哪咤古廟值理會等合作,開展“澳門非物質文遺”專項口述歷史研究,喜見鮮魚行總會申報的“魚行醉龍節”成功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遺名錄。強調該中心今後繼續持開放態度,與更多的團體、機構合作整理和保存本土文化資源,為《澳門地方誌》的編纂做好準備。
歎細微史事被忽略
林發欽指出,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近年備受社會關注。理工擬藉每年七月十五日澳門申報世遺周年紀念日舉辦專題論壇,讓與會者探討澳門文化遺產的新狀況、新問題。該學院作為《澳門地方誌》項目的籌備學術機構,一直鼓勵研究員開展相關研究。去年九月起,與多個本地文化團體合作開展“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項口述歷史研究。上月中旬,欣悉“魚行醉龍節”、“南音說唱”及“道教科儀音樂”三項目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遺名錄。其中“魚行醉龍節”申報文本,便由該中心研究團隊協助撰寫。
林發欽稱,從澳門歷史文化研究的現狀看,學術界較關心以澳門為中介的中西交往,少關注澳門社會內部發展,重“大歷史”而輕“小歷史”的傾向,好處彰顯澳門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的重要角色,不足是本土細微史事往往被忽略。為此,理工支持該中心開展澳門內部的歷史文化研究,協助團體整理豐富多樣、又瀕臨消失的文獻資料。
記錄需資深者參與
本土非物質文遺的整理和申報,為近年一種重要文化現象。去年九月起,該中心研究團隊先後與四個文化團體合作,研究以口述訪談為主,文獻分析為輔,配合錄音和錄影,團繞“魚行醉龍節”、“媽祖信俗”、“哪吒信俗”三個非物質文遺項目,進行大量的人物訪談和資料收集,整理和保存了大批文物、圖片和史料,不僅為相關團體撰寫非遺申報書提供核心內容,待將來分批出版可成為重要的本土文獻資料。
林發欽強調,教學、研究與社會服務是大學三大功能。該中心與文化局澳門博物館建立良好的溝通關係,申報非遺項目是文化部門和申報團體的工作;學術機構一旦離開澳博館和各申報團體的積極配合,研究無從做起。更重要是,對相關文化項目最認識的是各團體的資深參與者,研究工作一定程度上是將這些熱心人士所承載的本土知識轉化成書面記錄。
節慶項目從未間斷
該中心教授江淳表示,傳統節慶節目早已植根小城,增強公衆尤其年輕人認識,能提升對小城的凝聚力、歸屬感。從資料搜集到撰寫申報文本,困難不大,惜不少團體只按慣例推展活動,忽略節慶本體意義。本澳很多節慶項目為本澳獨有且最傳統、未曾間斷過,融入居民生活,鄰近地區早已失傳或欠缺完整性,是為本土優勢與價值。可見適時開展大規模的本土非物質文遺項目普查工作甚重要,有助官民挖掘更多值得保留、推廣的節慶活動,功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