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課時少缺師資 公校生兩頭唔到岸
教師家長批葡文教學低效
【本報消息】公立學校繼早前被爆校風日下後,又再被家長、教師批評“三文四語”的教育特色蕩然無存。有家長指出,取名為“中葡”的公立學校忽視葡文教學,未能營造語言學習的環境,課時過少,亦缺乏語言學習政策作為支撑,導致子女的葡文讀聽寫能力低下。有教師則透露,大部分校方教學人員都不懂葡文,身為葡語教師不但一人承擔五個年級的教學任務,還要兼任文書翻譯,想提升教學亦“有心無力”。
學生多屬葡語盲
對於公立學校掛着“中葡”的旗幟,卻忽略葡語教學的事實,有何東中葡小學的家長大為感慨,指該校以葡文作為第二語言,小一至小四年級每周四節葡文課,小五、小六每周僅餘三節,校方早年雖定下一至四年級生進行葡語對話的教學目標,但具體標準如何,從未向家長透露,不少家長認為子女仍是“葡語盲”。此言獲葡文教師支持,指學生要接受十個科目的學習,但僅有葡文科以葡文教學,試問每周不足三小時學葡文,豈能讀、寫、聽、說面面俱到?他透露,現時所教的學生大部分為外籍人士,由於其本身略懂英文,故學習葡文的成績較突出,但中文水準難以長進。中國籍學生習慣中文學習模式,對葡文學習不適應,僅有約兩成的中國學生被認為掌握基本葡語能力。中、葡文的學習真可謂“兩頭唔到岸”。
幼年培訓最重要
澳門獲中央期許,在中國與葡語系國家的經貿平台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社會對中葡雙語人才的需求大增。事實上,在培養中葡語人才上,澳門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其中在非高等教育中打下堅實的語言基礎就是關鍵。反觀現時政府對基礎階段的葡文教育投入程度低、關注不足,將大部分資源用於資助高中畢業生赴葡進修,甚至投身社會後再重新學習葡文,教師認為此乃“棄近求遠”的表現,另一方面是“捨本逐末”,放棄年幼時進行語言培訓的最佳時機,延續至成年階段才去攻讀語言,實不應該。回想當年在澳門接受基礎教育,學校以葡文作為教學語言,但因為生活環境為中文,故學中文渾然天成。他認為,澳門不具備葡文的語言環境,要學好葡文,公校應以葡文作為主要教學語言,建議當局在公立中學開設中葡雙語職業課程,為小學葡語成績優秀的小學生提供集中的學習機會,為儲備雙語翻譯人才做好準備。
師資不足難分身
該葡文教師還反映師資不足問題,按規定,他每周需教學廿四節,但由於該校每級只有一班,為此他需要任教小學三至六年級及夜間回歸教育。五個級別的教學內容截然不同,工作量大,實在無時間重新設計教案和課件,只能年復一年均採用同一套課件。除了教學任務外,因為學校內掌握葡文的教師屈指可數,他還要為另一名只懂葡文的教師作翻譯,文書翻譯工作亦由他兼任,分身不暇。他感慨,若非礙於現行制度束縛,“其實可以做得好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