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民各持己見恐陷無了期訴訟
輕軌好事多磨 環評更顯重要
輕軌一期好事多磨,倫敦街、波爾圖街居民反對“高架內街方案”,與運建辦等博弈多時。爭議直接影響輕軌進度,社會關注。最新發展是倫、波兩街居民或訴諸法律,事件層次驟然升級,當局不得不倍加認真對待、通盤考慮,用事實、道理、環評、消防報告說服居民。
澳門是法治社會,居民有權提出法律訴訟,挑戰政府決策,但當局更有責任說理在前,防患於未然。其實,社會早有共識,輕軌必須“上馬”,越快越好,不然造價趨升事小,錯失區域融合最佳時機事大。若輕軌一期陷入無了期的官司之中,代價之大可想而知,且須全民承受,豈是一個團體、部門或一兩名官員能擔當!
現時輕軌一期爭論重點是現方案是否最佳?環評報告能否有力支持“高架內街”?現方案是否最佳受衆多因素影響,現階段“十劃未有一撇”,難下定論,環評報告更顯重要。
環保乃世界潮流,任何地區、任何大型工程的第一關便是環境評估。澳門地方細小,大型工程對居民的影響更不容忽視,惜工務部門警覺性不足、未能與時並進,近期連番在此觸礁,焚化爐事件,九澳飛灰事件,大潭山、小潭山項目等被人詬病,均是環評工作不足、不透明、不規範惹的禍。
誠然,澳門的環保工作起步遲,專責部門成立才約兩年,環保、環評法律、機制等未完善可以理解,但以“有條件才公佈、考慮公佈”等作回應似說不過去,應可做好一點、開放一點。
可以預期澳門居民對環評的要求祇會越來越高,輕軌一期、新城填海、港珠澳大橋等如箭在弦,當局必須提高危機意識,與時並進,工程未做,環評先行,以數據、道理釋疑,爭取最大支持,否則爭議、訴訟不絕,非澳門之福。
鄰埠港珠澳大橋環評報告於司法覆核被推翻,工程延誤、社會內耗影響巨大、深遠,前車可鑑。
本報記者 甄慶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