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的潛在課程與德育
學 師
老師的潛在課程與德育
我們之所以為老師,就是因為我們對於怎樣“學習”有專業的理解及懂得課程設置。同樣,對於學生怎樣學好品德,亦需要專業的理解及課程設置。這樣的要求,應在師資培訓時,不論專習的是哪一科,都應具備的入門必修內容。所謂敎書育人,以“育人”為本源。
品德不只是每周上一至兩節德育課就可掌握得到。學校的德育要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有關聯,老師須運用各種方式及途徑,誘發學生對道德情感及意志的培養,最後才能生成道德的行為規範,其中老師尤應注意潛在課程對德育的影響,正如之前本欄作者皓月所述:“潛在課程可以透過校園的每一個個體表現,每一個空間環境的設置,以至每一件事件的處理,都能產生一些預定的或無預定的敎育結果,產生的結果有正面也有負面。”所以老師必須要懂得利用隱性課程中的積極元素來進行道德敎育,同時亦要知道避免其相反的一面而帶來反效果。
近日聽到一些任老師的朋友吿知,有個別老師不顧專業形象,在全校師生集會中,經常看手機或與其他老師傾談。試問我們的老師當其時向學生在傳遞一個怎樣的訊息?學生在無意中學習到的是怎樣的參與集會態度?這樣的學習是如何地抵銷顯性課程中吿訴學生的應如何尊重集體的內容?現代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的創立者柯爾伯格認為,隱性課程是一種眞正的道德敎育課程,比其他的顯性課程更具影響力!
我亦見過很多很好的老師,他們雖然不是擔任品德與公民科的導師,但是他們深知自己的言談舉止、品德操守,都是學生的潛在課程;他們除了具備豐富的學科知識外,更重要的是能向學生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為學生創設了適宜於道德學習的人為環境。所謂的個人特質,包括例如重視合宜的衣着、以禮待人、言談得體、謙虛謹愼及言行一致等,學生素質就會在敎師人格的潛移默化影響中得到提升。
今日,本澳的老師隊伍已朝着更專業的方向進發,更應懂得利用自身正向的潛在課程,引發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德育敎化。
學 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