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望德堂物業 配合該區發展文產
仁慈堂兩屋擬闢中西文化館
澳門仁慈堂成立四百多年來,一直以從事社會公益事業為主,近年仁慈堂 致力開展文化推廣工作,結合該組織四百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底蘊,設立了仁 慈堂博物館,向居民及旅客介紹仁慈堂的歷史和文化。現仁慈堂計劃在望德 堂建立“中西文化館”,透過展現澳門土生葡人的生活和歷史文化,讓參觀 者進一步了解澳門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
早前社會文化司司長張裕曾巡視了望德堂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了解該區發展文創產業的情況,當時仁慈堂值理會主席飛安達便介紹了設立“中西文化會館”的計劃。飛安達表示,過去仁慈堂在望德堂區有大量物業,後來逐一變賣,目前仍有兩幢逾百年的建築物屬仁慈堂物業,過去雖然多次有發展商洽購,但仁慈堂一直沒有出售。現在政府致力在望德堂區發展文創產業,仁慈堂亦希望利用該兩幢建築,增加望德堂區的吸引力,為推動該區的文創產業發展作一些貢獻。
重現土生家居佈置
飛安達指出,仁慈堂於二○○二年設立了仁慈堂博物館,主要展示了自賈尼路主教創立仁慈堂以來,有關仁慈堂的歷史和文物,在推廣澳門的中西文化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每逢假日都有逾百人到該博物館參觀,但不少參觀者都希望更多了解澳門及仁慈堂的歷史和文化,因此當政府在望德堂區開展文創產業園計劃時,仁慈堂便決心為此計劃盡一分力。
由於仁慈堂在望德堂區有兩幢空置物業,於是便提出了“中西文化館”計劃,充分利用該兩幢物業,為澳門增加一座特色博物館,增加望德堂區的吸引力,引動人流進入望德堂區,活化該區,並向居民及旅客展示澳門的中西文化特色。
飛安達表示,仁慈堂計劃在中西文化館內重現十八至二十世紀上流土生葡人的家居擺設,展品多樣,其中各類擺設都以具歷史價值的實物為主,包括中式古家具、古瓷器、木刻、佛像及天主教神像和物品等。其中還有一套十九世紀末的十八羅漢像,以及澳門著名葡萄牙詩人庇山耶及慕拉士的文獻和手稿等,務求展現澳門的歷史和文化特色。
紀念中西文化交流
飛安達表示,庇山耶雖然是葡萄牙人,但連葡萄牙亦認為庇山耶應是澳門本土詩人,自二十多歲來澳門當律師後,庇山耶便紮根澳門,最後在澳門逝世並落葬於舊西洋墳場。其詩作充分顯示了他與澳門及中國文化的緊密連繫。他亦將明朝的詩詞翻譯為葡文,在推動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作了很大的貢獻。庇山耶的作品很受歐美國家重視,在葡萄牙、法國、意大利及美國均很著名,亦是學者的研究對象。慕拉士曾是商船船長,後來在澳門當教師並住了很長時間。及後深受日本文化吸引,最後經澳門前往日本長崎定居。他是首位西方人士著書介紹日本茶道,目前日本長崎還有慕拉士銅像,以及有兩個文化中心專門研究其作品。
為了促進文創產業,飛安達表示,中西文化館內還計劃設有一個小型咖啡座,設計富有澳門特色,並會出售有仁慈堂或澳門特色的小型紀念品,亦會接受其他澳門文創產業工作者寄賣作品,為澳門文創產業發展盡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