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當年勇 何日再相逢 舊區還有戲?
內港曾是本澳主要經濟的區域,可惜隨著上世紀六十年代外港碼頭投入服務,經濟活動也漸漸撤離內港,如今內港變得蕭條,離本澳購物點和名勝不到一公里路程,人流量卻差天共地。文化局七月下旬宣布收購初步論證相信是中西藥局舊址草堆街八十號後,如何發掘內港旅遊資源再度被關注起來。要挽救內港經濟,不是容易。
發掘旅遊寶藏 活化舊區經濟
節假旅客人流如鯽的新馬路,是訪澳旅客的必到之處之一,一條街兩個景象,新馬路上游近舊國際酒店至德成按一段路,人流卻有天淵之別,傳統靠街坊生意的商鋪,門可羅雀。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澳門主要經濟和商業活動集中於內港十月初五街一帶,而關前街、草堆街、營地大街更被列為澳門上世紀三條大街,見證澳門經濟發展,如今已風光不再,至少三成鋪位空置,反映出區內經濟的蕭條景象。
時移勢易 風光不再
這三條大街,背後有著自己歷史,時光和經濟活動轉移,將這些歷史也轉移,遺留在澳門人腦海中的少之又少。文化局和旅遊局自本澳成功申報世遺後,致力打造世遺旅遊路線,世遺旅遊路線以外的區域,基本不受惠旅遊業所帶來的興旺。以內港一帶為例,雖然毗鄰大三巴牌坊、議事亭前地、白鴿巢公園前地等幾大世遺景點,經濟和商業活動沒能受惠其中,當中的旅遊資源亦欠缺包裝,一些具歷史價值或文化特色的建築物,如女媧廟、康公廟、關前街、關後街等這些古老街道一直沒有被旅客關注,街內的旅遊資源沒有被好好利用和發掘出來,中西藥局舊址被文化局收購、修葺和未來設為孫中山事跡展館,僅是發掘了區內少部份旅遊資源。
港澳碼頭遷離 內港一落千丈
在外港碼頭使用前,內港十月初五街一帶,是商業繁盛的區份,生活用品、國貨、海味、餅家、衣履鞋襪等用品一應俱全,是到澳的國內和香港旅客抵澳後必經之地,當時出名的商店包括了國貨公司、大龍鳳茶樓、冠男茶樓、六國茶樓、餅家等,繁華景況不比現時的新馬路差,港澳客輪於六十年代末起陸續不再停靠內港碼頭後,人流減少,區內的商業活動也漸漸式微,商鋪開始遷離、轉行或結業,成為了今曰所見死氣沉沉的舊區,即使近年旅遊業興旺發展,也沒有受惠當中,旅客甚少到訪十月初五街這個老區。
保育中西藥局只屬開端
街總經濟事務委員會主任黃耀球指出,由於區內交通硬件所限,行駛該區的巴士線路較少,造成區內天先條件不足,加上區內欠缺旅遊元素,難以吸引旅客。但他認為,可以充分發揮區內旅遊資源,重新包裝和重整區內旅遊元素,藉此吸引旅客。
如今區內最新的旅遊亮點是草堆街八十號初步論證是中西藥局舊址,該幢殘破建築物去年一度面臨受清拆的威脅,幸得熱心的歷史研究人士向文化局反映建築物可能被清拆,經過文化局與本地歷史研究學者展開長達年多的論證、探究,基於建築物本身嶺南建築特色和與革命先驅孫中山的歷史關系,及時購入,修葺後建為孫中山事跡展示館、澳門傳統中藥店展示館等,否則該幢建築物將錯失了相應的歷史價值。事件帶出,文化局和旅遊局應該發揮各區旅遊資源,對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予以保留。
串連一片 輻射各區
以十月初五街和關前街、關後街一帶來說,區內蘊藏著不少被埋沒的旅遊資源,十月初五街內有本澳現時唯一供奉康公真君的康公廟,此廟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康公廟前的廣場,也隨著居民生活習慣改變,過往有不少攤販擺檔,變成現在供居民和遊人休憩的場所。相傳二百多年前,康公廟對開海面飄來了一座康公像,居民捨起並供俸,後建成現在的康公廟。期於廟宇管理問題,廟正面的右則曾一度被改建為商鋪出租,現在由文化局修復並恢復原貌。澳門的廟宇文化可以是發展為旅遊資,除修復廟宇,旅遊局和文化局亦可以協助推廣和宣傳,使之成為旅遊景點。
關前街歷史鮮人知
關前正街和關前後街的由來,正是由於一六八八年(清康熙二十七年),清政府曾於此設置「關部行台」,管理澳門對外貿易,包括大馬頭口、娘媽閣口、南灣口、關閘口的進出船隻抽稅和稽查,一八四九年(清道光二十九年)澳葡總督亞馬留拒納舶餉,釘封行台,驅逐官員,關部行台才被廢。這段歷史可以反映當時澳門的經濟、貿易以及管治情況,可惜一直沒有被重視和重整,成為鮮為人知的歷史。由於關步行台的設置,關前後、關後街、關前正街、大關斜巷這些街名亦由此而來。如今兩條街道內,亦保存著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上居下鋪,傳統家庭式營商的建築風格,也有不少古玩店、神香店、裁縫店等,散發出濃厚的澳門小城經濟面貌,值得遊人到此一遊,了解澳門上世紀的經濟發展和石屎森林下僅存的古舊風貌。
被遺漏的旅遊資源還包括十月初五街六十四號,德生大按,這座樓高三、四層的當鋪已結業多年,建築風格是典型的前舖後樓格局,現在被荒廢,若業權問題解決,也具備條件發展為典當博物館。
翻查歷史,十月初五街原名泗孟街,源於通往內地的客貨船碼頭泗孟碼頭而名,一九一零年十月五日,澳葡政府為紀念革命,改名為十月初五街。現在還可以看見泗孟碼頭部份遺址,這個小小而殘破的牌樓,在十月初五街的小巷內,但郤沒有幾個人知它的來歷。
旅遊資源 沒好利用
由女媧廟、中西藥局舊址、二百多年歷史的康公廟、關步行台舊址,可以打造出一條旅遊路線,讓旅客感受澳門的廟宇文化、與孫中生有關的事跡、本澳過去經濟發展情況。該區幾個坊會多次向旅遊當局提交過該旅遊路線建議,由於涉及工務局、文化局、旅遊局、民政總署等幾個部門,難以推行該旅遊路線。
黃耀球指出,上述幾條街道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只是沒有被發掘、好好利用和包裝,被埋藏在幾條老街內。他建議,政府可以重新包裝這幾條街內的旅遊資源且重新包裝,將之串連為一個內港的環型旅遊路線,透過吸引旅客,提升區內的經濟和商業活動,為舊區經濟重新注入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