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聲公涼茶人去留名
過去廿五年,有位專賣涼茶的老街坊發叔,每年慣例在公益金百萬行舉行前,把其中一天義賣所得捐出來,支持善舉;再逢“六·一國際兒童節”,這位發叔又會推出“飮涼茶送禮物包”,從前物質匱乏的年代,兒童收到禮物都喜上眉梢,不亦樂乎。這位深得老街坊敬重的發叔何許人也?乃上月中離世的大聲公涼茶東主吳鏡發老先生,人稱澳門草根版“慈善王”。
大聲婆嫁雞隨雞
不管遊客或本地人,凡經過賣草地,必看到一間舖位很窄、僅容一人的舊式涼茶小舖,這就是坊間有名的“大聲公涼茶”,於○七年被評為“澳門特色光榮榜”十強企業之一。據稱這小舖為“大聲公”第三分店,而第一、第二店已於早年相繼結業,由發叔兄弟各自掌舵,舖址位於渡船街及鏡湖馬路一帶;目前僅存的“大聲公涼茶” 為本澳老字號涼茶舖,碩果僅存,從一九五五年開業至今逾半個世紀,發叔夫婦見證着賣草地這條街的發展,看到濠江小城五十年前後的變遷。
發叔夫婦於四十年前遷至大三巴巷(即毗鄰三巴藝門)的舊式大屋居住,空間不算大,但作為一家幾口子的理想居所,又是發叔及夫人黃少珍長年煲製涼茶的地方。據吳太說,其夫平易近人,身體力行支持公益慈善活動,所謂“嫁雞隨雞”,她不知不覺已與丈夫經營涼茶舖多年,深知賣涼茶不是甚麼大生意,平時打理涼茶舖覺得很辛苦,終日為口奔馳。根據當年澳門的經濟,有此小舖已不容易,起碼養活一家人,最重要是賣涼茶深受街坊喜愛及支持,間中飮杯涼茶更可清熱毒,無病強身,大人小朋友都鍾意,視為生活必需品。
風雨同路半世紀
談到經營苦況,吳太坦言每日要煲製大量涼茶,從下午一直忙到翌日早上,長期要半夜起床,涼茶舖一般從上午八時開至晩上十時左右,需時十數個鐘,家人要分更看舖。煲製涼茶過程,要注意火喉,各項工序相當繁瑣,而必須注重每個小步驟。澳門由於缺乏涼茶原材料,其夫年輕時經常踩單車往珠海及中山一帶購置;有了藥材又要安排合適空間屯放。煲藥前兩夫婦輪流清洗大批藥材,再按藥方煲製,如此日復日、年復年地進行,最慘就係冬天濕水多了,手腳易“爆拆”,夏天則做到汗流浹背,有苦自己知。涼茶舖年中無休,一家人確實相聚時間不多,很多時各自看舖未能同檯食飯。
由於住所與涼茶舖有段距離,以往兩夫婦每日擔着兩大桶涼茶穿行於長長的石仔路,很多時“擔一半便倒掉一半”,遇天雨情況更糟,很希望政府可重整路面。夫妻倆堅持多年不轉行,不只單純地為了兩餐,也認為賣涼茶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使命感,冀為街坊服務,“每見到街坊飮完涼茶很開心,自己也開心”,體現出發叔夫婦倆敬業樂業的精神。直至現在,“大聲公”也堅持只售賣廿四味及菊花茶,經營模式簡單,不搞花俏宣傳,予人平實形象,且有口皆碑。吳太目前身體不好,惟有聘請人手協助煲涼茶,從旁指點。有時候,她喜見一些老街坊及其子女儘管搬離該區,也會抽空來 “大聲公”飮杯涼茶,緬懷一番。更有香港客專程到此一遊,說要認識一下澳門的涼茶老舖歷史。
大聲仔繼往開來
問起發叔廿五年前為何有支持公益金的念頭,吳太直言發叔樂於助人,第一年義賣涼茶時沒有設置特別的善款箱,主要用紙箱替代,雖簡單,但情義深。儘管其夫已離世,她亦不忘着子女把帛金捐予慈善團體,延續慈善為懷的精神。去年汶川大地震後,也義賣涼茶捐助四川受災同胞,為捐獻行動盡點綿力。
這位街知巷聞的“慈善王”發叔,育有六名子女,各有成就。與兩名“大聲仔”暢談時問到其父對“大聲公”前景有何囑託,他們直言父親沒有特別囑咐,只認為涼茶舖能做下去,便繼續做下去,言傳身敎直接影響着兄弟姊妹的人生觀。當下粵港澳涼茶文化受到三地文化部門重視,很多涼茶飮品也推陳出新,改作紙包裝或罐裝,方便攜帶;“大聲公”在傳承與發展方面,“大聲仔”認為涼茶與其他商品無異,各有客源,各有追求,老街坊或遊客之所以鍾情“大聲公”,或是因為嚮往那份 “忘不了的澳門情懷”、“飮落有感情”,能延續父親的信念便好,未來仍以家族式經營。
目前,“大聲公”售賣兩款涼茶外,也售賣其他特色涼果及小玩意,為讓小朋友飮完涼茶有種“甜絲絲的感覺”。“大聲仔”說,從小到大見證着涼茶舖周邊的發展,看到澳門環境的變遷,難免有感觸;如今大三巴巷住所旁的舊宅,也轉變為餐廳及畫廊,“環境唔同晒”,見到老一輩離世更捨不得。筆者不忘問了一句,為何涼茶舖稱作“大聲公”,吳太解說,其夫的父親名字有個“聲”字,街坊慣稱“聲公”,其夫繼承父業後,久而久之便人人慣稱為“大聲公”矣。
文、圖:子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