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想法調查顯示
澳童追求完美損親子
澳門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服務處氹仔家庭成長軒昨公佈探討兒童非理性想法和親子關係的研究調查。結果顯示,現時兒童過度追求完美,對身邊發生的事件較敏感,易產生非理性信念情緒,若父母未能及時發現子女的情緒問題,將影響親子關係,兒童的價值觀可能因此扭曲。
發佈會昨日上午十一時在家庭成長軒舉行,該會社會服務處服務總監李婉心、服務主任陳雪心、協調主任鄭婷欣及研究員蔡冠鵬出席。是次研究在今年二月至七月展開,以本澳小四至小六年級兒童為對象,抽樣二百人填寫問卷,並分析資料。主辦單位表示,研究主題為“兒童非理性信念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希望藉調查,了解和探討不同背景兒童的非理性行為指數及親子關係。
考試答對所有題目
鄭婷欣介紹,非理性信念是指兒童在生活中對自我的非理性想法,這種不合理情緒讓他們經常有強求、憤怒、抑鬱,甚至罪惡感,或者未能幫助別人而感到不愉快等非理性心理。
研究結果顯示,受訪兒童非理性信念發生較頻繁,主要來自“力求完美”和“過度關切”。鄭婷欣表示,較多兒童在問卷中選擇“世上沒有任何事不能做到”和“考試時一定要答對所有題目”兩項,反映學習環境和成績對兒童影響極大。至於過度關切,最多兒童選擇“如果我將對方視為好朋友,應為對方帶來歡笑”,顯示兒童非常在意身邊人的感受,並希望盡最大努力為朋友完成任何事,冀影響其他人對他們的看法,由此看出兒童面對一定的生活壓力。
她相信兒童有非理性信念與社會轉變、發展步伐急速有關,導致家長對兒童有期望,讓兒童認為要完美和盡力完成各項事情,覺得能達成父母的期望,或藉關懷他人得到父母的認同,便可成為父母的“完美孩子”,以維持緊密的親子關係。因此兒童對其他人的敏感度較高,如透過了解父母或他人需要、協助解決問題而得到肯定,將別人的問題轉變成自己的問題,從而忽略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親子關係質量偏低
在親子關係中,以兒童與母親的關係較好,整體平均分數有三點二五,父親祇有三點一三,分數相對較低,不排除與中國傳統社會,父母各自擔任嚴格和慈愛的角色、社會情況及家庭背景有關,故“子女信任父親”一項較差,加上母親善於表達,也是兒童樂於接近母親的原因。不過以五分為滿分計算,親子關係的平均分數僅三點一九分,顯示兒童親子質量偏低。
非理性信念亦影響兒童面對“挫折反應”和“逃避困難”時的親子關係,鄭婷欣指出,現時家庭結構以一孩居多,家長會以金錢或物質生活教育子女,但這些物質會成為談判條件。若子女個性自我、喜歡獨佔父母關注以得到認同,將影響他們日後的社交生活;若父母對第三者表示讚賞,會將子女“獨佔”的非理性想法擴大,直接影響親子關係和信任度。調查亦發現,遇到困難願向父母尋求協助的孩子,親子關係較緊密;以逃避態度面對困難的孩子,其親子關係較差。
本報記者 何庭茵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