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性敎育敎材說起
據悉北京即將推出一套名為《成長的腳步》的試點敎材大綱,引起各類媒體的報道。筆者翻看網上資料,報道指八月廿三日北京市敎委召開新聞發佈會,就《成長的腳步》一書向公衆及媒體解釋,發言人表示,現時《成長的腳步》僅是一項性敎育硏究課題的階段性成果,並不是北京市的試點敎材。儘管如此,該書引發的討論,對本澳敎育界來說都是很重要和有價値的。
現時在本澳的中小學,哪一科敎授性敎育的內容?有甚麼相關的敎材?一般來說,小學有常識科及品德與公民科,中學有科學及品德與公民科。這些科目都有相應的敎材。此外,學校的學生輔導員亦開展定期的性敎育活動,一些學校班主任課堂都有相關的討論課;至於敎材方面,大多會參考鄰近地區或自編。
學校性敎育到底要敎些甚麼?當然不只是生理常識的敎育。筆者曾修讀一個性敎育課程,敎授說:“性敎育的目的是要學習如何愛人與被愛的敎育,是一種發揚人性,支持美滿家庭生活,並對自己性行為負責任的敎育,所以也可以稱為“人格敎育”或“人性敎育”,也是一種“愛的敎育”。”所以整全的性敎育應包括生理、心理、家庭及社會的內容,而當中性道德敎育佔重要位置,從而培養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値觀。
性道德敎育不是按本宣科就可以的,是要老師因應學生的情況加以敎學轉化的。有一位資深的老師是這樣設計課堂敎學的:她收錄了電台接聽電話的節目,內容是少女未婚成孕不知如何是好的個案。透過來電提問者的情況,老師摘錄片段,設計成學生小組討論的題目,引發學生的思考及發表意見。之後她還給我看過學生的課後筆記,他們所表達的內容,讓我知悉敎學內容對學生確能有所啟發。
筆者曾參觀及訪問過一間中學,初中科學科的老師在預備敎授生殖器官的內容時,能與品德與公民科的老師討論一同協作,透過課程統整,讓兩科的老師調整各自的目標及內容,讓學生不單加深印象、融匯貫通,還懂得結合成長的意義來理解。
據悉,本地區已出版了幼兒性敎育的輔助敎材,從小接受性敎育,這是十分重要的,希望小學版及中學版亦會相繼出版。更為重要的是師資的培訓,綜觀一些硏究及意見認為,通過相關科目以滲透的方式進行敎學,例如品德與公民科、常識及科學科,是相較單獨一科施敎更為合適。所以相關科目的老師需要懂得性敎育的目的、重要概念、敎學方法及評量,更顯得有必要。
學 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