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窗小語)每年十萬人來華學中文
沈 實
每年十萬人來華學中文
看一個國家的國力盛衰,一個指標是很靈驗的寒暑表:這個國家的語言有多少人學習。
八十年代,世界(尤其是亞洲人)不少人學日語,那正是日本經濟如日中天的日子。到了今天,恐怕有興趣學韓語的人,會比想學日語的要多。
至於中文,以前甚麼時候聽過有外國人要學中文?但是,隨着中國國力的上升,中國在全球的貿易量大增,中國人開始取代日本人,成為亞洲最龐大的遊客來源之後,世界興起了一片中文熱。
學一種外語,最好的方法莫如親身到這個國家來學,尤其是學習口語,於是學普通話自然就要去中國。但是,最近美國《新聞周刋》一個同敎育有關的特輯中,提到了到中國學中文的“陷阱”:以為搭飛機到中國各大學學中文語言,是醒目的投資,但作者瑪麗·漢諾克(Mary Hennock)警吿想學中文的人,其實留在本國,找好的漢語老師學會更有效。她說,因為中國大陸的語言敎學水準一般都甚差,敎材過時而無味,敎師的講授方式,“遲鈍而荒謬”。
儘管中國的語言老師質素不高,但無礙到中國學中文的人的熱情:每年約有十萬外國人湧進中國校園,同毛澤東年代的每年五萬相比,不可同日而語。毛澤東時代來華學中文的,大多為非洲兄弟及其他落後國家的人民,現在發達國和發展中國家的學生,都湧來中國學普通話。中國的經濟實力所帶來的市場力量,固然是推動中文熱動力之一,但海外的中國文化學會如孔子學院、普通話敎學中心,在國外起的播種作用,亦功不可沒。(外國人學中文·一)
沈 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