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滲校園 主動求助少
聖公會:街青高估能控藥
社工局委托聖公會所作的街頭青少年與濫用藥物調查發現,兩成曾濫藥的受訪者中,近六成人同時濫用兩種或以上毒品,且濫藥場所趨向隱蔽。還發現受訪者普遍輕視濫藥成癮情況,有逾八成受訪者更高估自己有能力控制藥物。雖然街頭青少年濫藥情況沒有上升,但曾濫藥者獲得毒品途徑主要是朋友,毒品更有滲入學生組群的跡象,值得關注。
僅兩成濫藥者求助
聖公會氹仔青年服務隊隊長黃穎詩介紹,上述調查於去年進行,共訪問了二百五十名年齡介乎十至廿四歲的街頭青少年,其中約有六成在學,其餘為“雙失”青少年。
曾濫藥的受訪者共五十二人,以在學佔最多,其次是失學失業青少年。研究發現,有近六成曾濫藥受訪者同時濫用兩種或以上的毒品,他們濫藥地區依次是內地、澳門及香港。曾濫藥受訪者中更有逾八成人自信可憑個人意志減少或停止藥物,僅有兩成會向社工或朋友求助。
家中濫藥成熱門地
調查發現,曾濫藥者的濫藥場地有隱蔽趨勢,除了的士高、酒吧、K場外,在自己家中、朋友家中及酒店賓館濫藥的情況均有明顯上升。研究者提醒需要關注的是,在朋友家中濫藥的比率不少,由於這些地方均屬於私人場所,相對較難監管和發現,反映部分青少年的家庭功能失衡,令住所成為青少年濫藥的熱門地點之一。
黃穎詩指出,雖然整體受訪者對濫藥的認知程度較高,價值觀亦較正面,但部分受訪者高估自己控制藥物能力,令他們更容易輕視濫藥成癮的問題。因活躍濫藥者認為濫藥可滿足他們減壓和放鬆的需要,故會持續濫藥。
雙失抗毒品能力低
調查發現,濫藥青少年主要從朋友及同學方面獲得毒品的情況,毒品滲入學生組群的跡象很值得關注。同時,調查發現有近四成曾濫藥受訪者及超過七成活躍濫藥受訪者會接受免費毒品,反映有濫藥行為經驗的受訪者較易受他人引誘繼續濫藥,當中又以“雙失”的活躍濫藥受訪者更易接受免費毒品。與家人關係愈好的青少年,對毒品的抗拒能力愈高。
針對受訪街頭青少年高估自制能力及低估藥物影響的情況,研究單位建議社區及學校舉辦自我認識小組,助青少年反思個人控制能力,提升他們正視濫藥成癮問題,以及提升自我控制和拒絕毒品能力。
設未成年強戒措施
研究單位指出,家庭和學校是青少年生活中的壓力來源,建議家庭和學校系統不要單重視其學業成績或表徵問題,應多關注青少年的真正需要,關心他們選擇濫藥行為背後的情感需要。針對毒品有滲入學生組群的跡象,則建議從學校層面為一般學生提供更適合的藥物教育,協助學生更立體地認識毒品的各種禍害。
研究單位認為,心智未成熟的青少年在充滿引誘的社區環境中,難以真正戒除毒癮,建議相關部門考慮設立未成年人強戒措施,如設立專門的戒毒學校,更有效地協助學生戒除毒癮和重返社會。家長則應多關心子女的情緒和教育子女正確減壓方法;政府亦應鼓勵企業為輪班員工及其配偶提供合適的親職教育,助員工改善親子關係;社服機構應加強具針對性的服務。
本報記者 曾玉英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