氹仔中央公園動土
【本報訊】經過進行兩個階段諮詢社會意見,並因應居民訴求而對設計進行深化後的氹仔成都街停車場及公園建造工程(亦稱「中央公園」),昨(十七)日進行動土儀式。佔地面積達二萬八千平方米並設置層停車場和多種設施的公園,預計三年內竣工。
主持今日動土儀式的有:土地工務運輸局局長賈利安、中聯辦經濟部副部長徐建平、文通事務局局長汪雲、環境保護局局長張紹基、民政總署管理委員會委員馬錦強、文化局副局長陳澤成、承建商代表林榮新,設計單位代表山度士。
公園設施內容吸納居民意見
中央公園是政府為配合氹仔發展及改善居民居住環境的其中一項大型的民生基建工程,為了善用土地資源,以及令推出的工程項目最終能最大程度地符合市民用家的需要,土地工務運輸局於2007開始著手研究中央公園興建的方案,並於當年5月和12月底先後進行了兩個階段的公眾諮詢,以深化方案內容和設計,當中,政府人員落區向氹仔居民介紹方案和收集有關意見和建議。
經聽取社會意見後而深化設計的「成都街地下停車場及公園建造工程」,於今年2月公開開標,共32家公司參與競投,遞交34份標書,工程造價約4.4億澳門元,預計工期約900天,經過獨立的跨部門審標小組審標,政府於今年中完成判標工作,承建商已於7月底展開前期的平整工程。
提供減施工噪音和污染指引
為盡量減少工程施工期間對居民的影響,在現有的對承建商施工監管機制的基礎上,土地工務運輸局首次與環境保護局合作,共同訂定一系列的污染控制指引,包括防治空氣污染、噪音與振動、污水處理、廢棄物管理等,政府希望在不阻礙承建商施工進度及不加重施工成本的前提下,提供具規範性和具操作性的環保指引,從而鼓勵承建商自我監察環保表現。而由兩個部門組成的監督小組,在工程施工期間,密切留意承建商是否有遵守環境指引的要求。期間,小組會不斷收集承建商對應用環境指引的意見和建議,務求將指引變得更具操作性,有利於日後將指引正式廣泛應用到其他公共工程上。
社區設施逐漸增加及多元化
鑑於氹仔區人口增長,社區本身以及旅遊業的持續發展,針對遊客、居民和商戶的需要,政府近年不斷完善區內的基礎建設,以迎合民生基本需要和未來區內持續發展之需。當中包括增建社區設施、改善交通硬件建設、完善道路網、以及美化街區環境等等,因此,近年先後進行了多項基礎建設工程。
如在改善泊車條件方面,政府近年開闢新路網或整治道路的同時,在空間容許下亦設法增加街道泊車位,以望德聖母灣大馬路為例,其建設既紓緩舊區的交通壓力又增加了街道泊車位的數量,氹仔街道咪錶位亦由2006年約600個增加至目前約2,400個;氹仔「成都街地下停車場及公園建造工程」的竣工,將會為區內增加約2,600個公共停車位。而政府盡量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將區內暫時暫未發展的空置地段闢作臨時停車場,在善用空置地段的前提下紓緩泊車位的問題。
氹仔民生建設持續落實興建
至於改善行車條件方面,對氹仔美副將大馬路和舊市區的黑橋街進行了道路整治工程,增加行車線的同時亦一併更新下水管道,提升地下管網處理污水的能力,以應付氹仔城市的快速發展。此外,目前正進行開通工程的體育路,短期內會竣工並開放使用,屆時料會有助疏導舊城區交通阻塞問題。
氹仔中央公園的興建,不僅可改善區內的泊車條件,更重要的為區內居民帶來多元化的社區設施。政府相信,隨著TN27經屋項目的竣工,以及經聽取居民意見後現正調整中的松樹尾用地規劃以至其他計劃中的公共工程之相繼落實和完成,氹仔的城市基礎建設以及社區設施等都會得以進一步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