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媒體和中華文化的傳承
廖子馨
華文媒體和中華文化的傳承
【一】
大約五年前,網絡報紙領報業潮流先河,成為紙媒體改革的必然趨勢。然而,最多不超過四年,當大家快速適應網絡報紙的風格,並為開發更多的周邊利益而磨拳擦掌時,2010年微博在內地就以燎原之勢燒得紅紅火火。全民傳媒時代瞬間來到,“人人都是主播”;對資訊不但要求及時性,更在乎其傳遞的神速。
無可否認,微博的迅即成勢,體現人們對了解新聞眞相的執着,體現人們對輿論參與權的追求,這也是時代進步的標誌。而國際新聞集團梅鐸近期爆發的竊聽醜聞事件,為站穩了腳跟的微博搬來一張椅子,讓微博在媒體中坐得一席穩當,也為再次受到極大考驗的傳統媒體增添困窘。
毋庸質疑,由於手機、ipad的普遍化,微博具有“先天”的競爭優勢和發展潛能。不過,目前有電影愛好者對電影工業的發展提出新的看法,對新聞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啟發作用:電影工業的發展現狀,與微博和傳統紙媒體的現況有幾分的相似——
微博和傳統紙媒體,有如3D電影和2D電影的競爭:3D的立體感、新鮮感、視覺衝擊帶來的快感,還有幾分如身歷其境的投入感,使觀衆對3D電影趨之若鶩,2D電影的平面化一下子失去吸引力,大家都認為電影文化必然是以3D的方式發揚光大;就在3D影片剛形成如火如荼的勢態、就在大片非3D形式不可的時候,對影片光彩原色要求和細緻環節特別有所講究的高質素觀衆,卻已經開始回歸對2D電影的喜好,因為他們發現3D並不是完美的形式、而且某程度上影響觀衆對電影的欣賞,2D版本才眞正能讓他們找到電影的魅力,於是有導演堅持2D影片的拍攝、觀衆也要求影院提供2D、3D兩種版本供選擇。
事實上,不管2D還是3D,電影的魅力在於故事和影像的成功結合。所以,微博有微博存在的前提和價値,而傳統媒體也自有其存在的價値;因為,傳媒最基本的功能除了資訊傳播、輿論監督,還具有社會協調、文化傳承、宣傳敎育、提供娛樂等功能。微博顯然因其140字的容量而缺失文化傳承的功能。社會進步,需要輿論監督,同時也需要文化精神生活。
【二】
在澳門報業中,澳門日報一直秉承着傳承文化的宗旨,由五十三年前創刋始便較其他報章重視對副刋版面的經營;近年來,在經濟先行的當下,許多報章都在縮減副刋版面時,澳門日報則不減反加、不斷提高副刋的文化品位。
我們相信,副刋在資訊爆炸、隨處都可以接收到五花八門新聞的年代,更容易以獨特的內涵脫穎而出。副刋顯現出各類報紙的差異性,儘管資訊量是不少報紙爭奪讀者的主要籌碼之一,但別具特色的副刋更是吸引讀者的磁石。同時,龐大的作者隊伍凝聚着來自各階層各界別的力量,包括政界、文化、敎育、歷史、攝影、音樂、體育、舞蹈、戲劇、美容、廚藝、設計、曲藝、金融、法律、醫療等方面的作者。這也是報章的一項民意基礎。
五十年來,我們由僅有的一個綜合文化副刋擴充到衣食住行各方面獨立成刋的生活副刋,也發展不同領域的、走向專業化的文化副刋;五十年來,我們已經由最早期只有《新園地》,發展到今天具有二、三十種副刋專刋版面,作者隊伍不斷壯大,層面越來越廣泛,見證了澳門多元的文化生活發展。
(一)發揚傳統文化特色
作為綜合性副刋的《新園地》,內容廣泛,除生活小品及時評雜文外,還有風物民俗、中外風光、科學、醫療保健、飮食、天文、地理等;另外,關於書畫篆刻藝術、地方誌歷史掌故、語言文字等文化類作品也佔了相當大的分量。在華文報刋中,我們對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的着力推崇尤顯突出,由欄目名稱可見一斑:有“澳門掌故”、“漢字粵讀”、“印壇軼聞”、“詩詞評賞”、“咬文嚼字”、“次文化齋”、“文化堆塡區”等,將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傳承下來。
(二)開拓新文學的園地
在海內外華文報業中,澳門日報樹立了傳承中國文化的形象,並且,樹立起獨有的文化品牌。
七十年代末內地的改革開放,對澳門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都發生極大的衝擊,加上東南亞鄰近地區的政治風雲,不少海內外的作家一下子湧進澳門來。澳門社會生活安定,中西文化交融的特點對作家產生一定的吸引力,對創作也具有相當大的推動作用,不少人才留了下來。外來的作家和成熟起來的本地作家成為豐厚的文化資源,面對新的作家結構、新的社會文化形態,副刋面臨新的發展格局。
1983年中旬創刋的純文學副刋《鏡海》,是澳門文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作為純文學版面,不僅是澳門報刋中唯一的,甚至在整個大中華地區都是罕見的,至今我們仍堅持着,不斷增加版面內容、不斷提高版面素質。《鏡海》這塊新文學園地迅即成為年輕文學愛好者熱衷現身的版面,也得到海內外著名作家學者的支持。
踏入九十年代,《小說》版還開闢“小小說”專欄,鼓勵文學愛好者進行小說創作。如今,澳門不少獨當一面的作家都津津樂道當年如何在這些文學園地耕種,而終於他們獲得了豐碩的果子。
(三)設立多元文化副刋
澳門回歸祖國後,賭權開放,澳門經濟前所未有地火熱發展起來。
辦報紙,必然要考慮盈虧問題,副刋沒有廣吿,像是蝕本生意,每天多一版副刋等於多賠一版紙錢,或者是少賺一版廣吿費。這是各地報紙越來越不願開設副刋版面的主要原因。但毋庸多說,副刋辦得好,自然也能吸引許多讀者,尤其在這個人心浮躁的年頭,許多讀者缺乏的正是他們內心想要尋找的,可以靜下心來閱讀、思考的空間,副刋正是提供這種空間的所在。
我們認識到,辦副刋,沒有文化使命,一定辦不好,至少是辦不出品味來。雖說讀者是上帝,但也並非所有的讀者都是上帝,更並非所有讀者都沒有品味;一份有遠見的報章不能完全跟着讀者並不高的喜好走,相反,我們有責任去引導、去提高讀者的文化品味,這樣,才能創辦出有格調的報紙來。
於是,我們決定增設文化版,提高自身,也提高讀者的文化品味。當然,高格調不等於小衆化,也不等於學術化,我們要進行的是軟性的文化包裝,對副刋做全面革新,增設不少的文化副刋,包括《視覺》、《演藝》、《閱讀天地》、《敎·思》和《視野》等具深度、具內涵的版面。
當人們只看到經濟增長時,我們意識到文化需求更為重要,因為,我們身處的城市眞正與國際都市接軌時,沒有文化是寸步難行的。我們不但要堅持文化傳承,更要以前瞻性目光預測文化發展的道路。我們開設《演藝》版,因為澳門的演藝正在步上專業化的發展空間;我們開設《視覺》版,因為視覺藝術將開拓澳門文化產業的市場;我們開設《敎·思》版,因為澳門的敎育問題影響深遠;我們開設《視野》版,因為澳門人需要各種文化思考的空間。
文化副刋的開設,提高了澳門日報的格調,得到讀者的肯定,尤其是受到靑年讀者和文化素質高的專業人士所支持。文化副刋已經成為澳門日報一個無形的大廣吿。
(本文為作者參加“第六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提交的論文。)
廖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