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鑒國際經驗 提升城市品質
澳門的城市定位應該有三個層面:國際級的旅遊中心,中國的特別行政區,珠三角的一極。
作為國際級的旅遊中心,澳門具有獨特的優勢,包括:地理優勢即具有全年旅遊的氣候條件;地形優勢即多樣化的山海城地形;政策優勢即特區的特殊政策;文化優勢即中西混合的文化傳統。
澳門的發展也面臨着一些挑戰,最主要的是實現經濟多元化及城市土地面積不足的問題。解決城市土地不足的途徑有四個:第一條最直接,沒有地就塡海造地,這也是新區規劃的起因。但是不斷地塡海是不可持續、不現實的。第二條途徑是調整現有土地的使用,將重覆的功能整合在一起,置換出功能後,能夠產生可供其他使用的土地。例如澳門地方不大,可以把現有的幾個碼頭合倂,調整出土地供其他用途。但是調整工作可能有政治、經濟、社會上的困難。
新塡地精打細算
第三個途徑是一地多用,同樣一塊土地分層使用,例如芝加哥湖濱的千禧公園就是建造在覆蓋鐵路的平台上,上層是公園,下層是鐵路、公路。土地多層使用,一塊土地可以起到幾塊土地的作用。但是多層開發的成本可能比較高。最後一條途徑是規劃的作用,通過合理的規劃實現土地使用的最優化。旣然獲得土地這麼不容易,那麼對新的塡海土地必須通過規劃更加精打細算地使用。可以建立一個土地需求的優先程度表,最必需的專案得到最優先的土地供應,其他專案則減少在新區的用地。當然,制訂“需求優先程度表”可能遇到不同利益集團的挑戰,需要政治智慧,做好平衡工作。
對於澳門而言,規劃還可以充分利用城市中大量的水面作為開敞空間,可以用這些開敞空間來平衡未來新區高密度的城市建設,提高土地使用率。這個途徑的困難相對較小。
國際上類似澳門這樣的濱水城市有很多成功的建設經驗。在濱水城市內積極開發濱水地區,是一個國際現象,原因是整個社會對濱水空間的消費需求在上升。城市居民、遊客都喜歡到濱水區,把濱水空間作為主要的消費對象,這是濱水城市發展的動力,所以政府、市場、社會都有共識,希望建設好濱水地區。
濱水地區須通達
總結國際上濱水城市成功的要素,首先要有深思熟慮的開發策劃,要有市場分析,要有公私合作。中國大陸很多城市有強勢的政府主導,但是往往缺乏公私合作,缺乏市場的回應。在澳門,有很好的公私合作,有資金和土地,所以具有良好的發展條件。第二個成功的要素是要有周密的城市規劃和合理的管理法規。規劃設計要能夠體現新城市主義的基本原則,包括多功能的混合使用、高密度的開發、步行導向、親水性、利用歷史建築、城市設計要有地方特色等。新城規劃已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最後,在濱水的關鍵地方要有一些核心建築,一個優秀的建築往往能夠改變一個地區的命運。
國際上的正反經驗也提出了一些値得我們注意的問題。第一個就是城市整體和濱水地區的關係,要千方百計解決濱水地區的可達性問題,不能形成城市和濱水區隔離。澳門的金蓮花廣場至老葡京酒店前面的濱水地區有很好的綠帶,其中有居民鍛煉身體的設施。但是由於中間有汽車道,隔離了市民和濱水地帶的聯繫,沒有充分發揮濱水綠帶的作用。這樣的問題在多倫多、芝加哥等很多濱水城市都存在。例如芝加哥的Lake Shore大道把密西根湖跟整個城市隔開了,後來用步行高架橋、地下通道等方法把城市和濱水區連起來。多倫多的會展中心也是由於高速公路隔離了城市,後來也做了很多聯通設施來解決可達性問題。澳門規劃可以汲取這些城市的經驗敎訓。
區域化治理水質
第二個問題是水質。雖然澳門是濱海城市,但是海水水質不佳,影響了濱水地區的品質,也影響了旅遊發展。解決水質的問題不是一個城市能辦到的,要從區域層面解決。澳門海水污染很大的來源是上游內地的工業、生活廢水,所以解決水質的問題是要依靠全區域的努力,希望有一天也能在澳門看到像香港島後面淺水灣那麼漂亮的海水。澳門是中央政府特別重視的一個特區,所以應該有很好的機遇,可以努力在珠三角的層面上解決水質的問題。在其他問題上,澳門同樣應該加強與珠三角、特別是和珠海的聯繫,互相支持,努力實現雙贏。
第三個問題是交通組織。規劃界現在經常提到TOD,即公共交通導向的交通組織。一個TOD覆蓋範圍的是十分鐘步行距離到達公車站,如果城市面積很大,那麼一個TOD就解決不了問題,它必須是一個TOD網。澳門的新城規劃應該結合舊區現狀,統一佈置澳門的TOD網,為居民、遊客提供覆蓋全市的公交服務網,可以便捷地到達澳門各處歷史古跡,而不僅僅是可以便利地到達各個大酒店。這樣,澳門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地的地位才能發揮。
最後,各國的經驗都說明濱水地區的成功有賴於良好的管理,要有專門的管理機構,要有一套嚴密的法規。結合新城規劃,澳門特區政府要制訂很多法規,這是開天闢地的大事,十分重要。相信經過各方的共同努力,澳門必將成為一個有特色、有活力的特區城市。
張庭偉 (美國伊利諾斯大學教授, 亞洲及中國硏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