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歷史文化交匯名城
澳門博物館到目前為止,接收了不少由民間人士捐贈的文物,數量之多以及種類之廣,令澳門社會以及政府當局都十分振奮。對於社會人士的慷慨捐贈,政府有關官員則表示會致力把澳門打造成露天博物館,並善用官方或民間具特色的空間展示文物,全面彰顯小城的歷史文化內涵。
過去不少人誤認為澳門是“文化沙漠”,雖然歷史久遠,卻缺少歷史文化內涵。這正反映出這些人對澳門的一種狹隘理解。其實澳門是一個十分具有文化氣息以及歷史氣息的中西文化交流中心。早年曾有香港的考古隊伍聯同澳門博物館工作人員發掘黑沙遺址,並取得了突破,發現四千年前的村落房址遺跡;探明村落房址的玉石作坊屬於專業集團性質;出土旋轉機械石製轆轤承軸器,證明四千年前村落內盛行生產石英環玦飾物。考古隊伍還發現了極為罕見的石英水晶飾物的窖藏,這些文物的出土對中國古代玉器作坊硏究,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除了大量的中國歷史文化外,在澳門文化當中還蘊含着很多西方的歷史文化內涵,當中就藏有不少鮮為人知的“中國第一”,如中國第一所西式大學(聖保祿學院)、中國第一所西式醫院(白馬行醫院)、中國第一所以西方金屬製版和印刷拉丁文字的印刷厰(聖保祿學院附屬印刷所)、中國第一份外文報紙(《蜜蜂華報》)(A Abelha da China)等。這些“中國第一”足以讓世界甚至是本澳市民重新認識澳門。
多元兼容共生共榮
隨着經濟及社會的急速發展,澳門不少具有歷史意義的文物或建築似乎被遺忘了。但是隨着澳門成功申遺,這些有歷史價値的建築連同世遺景點重新規劃起來,並被打造成為今天的“澳門歷史城區”,包括不少為人所熟悉的,如議事亭前地、媽閣廟、鄭家大屋、聖老楞佐敎堂等二十多處歷史建築。在歷史城區當中,中西文化的建築相互輝映。“澳門歷史城區”的出現再一次證明了澳門並不是“文化沙漠”,而是名副其實的中西文化交匯中心。
澳門的歷史及文化是在一個比較多元、特別的背景下所產生,這種多元及特別是其他城市或者地區沒有的,從而導致了澳門的文化及歷史包含了多元性、兼容性及包容性,並由此形成澳門多元文化共生共榮、圓融互動文化態勢和格局。這種格局也深得學者們的欣賞,但同時,澳門部分歷史文化景觀,有的失於調查和整理,還“養在深閨人未識”,或佈滿歷史灰塵;有的保護或開發利用失當,遭到不同程度損害,需要政府及社會的共同保護。
加快立法組織硏究
面對擁有如此豐富歷史文化資源,政府應該加強對外宣傳並利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隨着國家“十二五”規劃的落實,澳門被規劃發展成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豐富的文化歷史資源正是配合發展成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一個有利因素。因此,政府對於本澳的歷史文物、歷史文化需要採取綜合管理的辦法,一方面要加快《文化遺產法》的立法工作,從法律方面保護本澳的歷史文化及世遺歷史;另一方面對現有的文物及歷史建築加以修葺,以免文物或建築顯得敗壞。此外,政府需要組織本土的歷史文化學者,硏究發掘本澳的歷史文化及建築,從而體現本澳作為中西文化的交匯點,進一步擴大、提高澳門的知名度,進而吸引更多的世界遊客來澳參觀旅遊,推動經濟發展。
要整體社會得到長遠穩定的發展,是需要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同時配合發展才可以做到,經濟及文化發展是關鍵,兩者同等重要,也需要同時配合。在經濟與文化兩者發展的關係當中,文化是經濟的內涵,經濟是文化的載體,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因此,政府應該將本澳打造成為“中西歷史文化交匯名城”,讓澳門的國際知名度不斷提升,為本澳發展成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打好基礎,為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
子 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