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敎育的成敗關鍵
皓 月
品德敎育的成敗關鍵
一次在上班的途中,站在斑馬線前等候行人綠燈亮起時,身旁走來一對男女靑年,男的西裝筆挺,女的衣着端莊,正談論一則過馬路的趣事,男子這樣說: “……下次如果我知道有學生在附近,即使是多麼趕忙,我也不會在紅燈時走過馬路!”就在這短短十數秒間,我心情往下一沉,腦子跳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學校品德敎育的成敗關鍵是甚麼呢?”
已有一段日子在敎育界議論紛紛的《私框》及《課框》,一個着眼於敎師專業的要求及合理權益的爭取;另一個是對新課程框架的敎學及人力資源準備、課程目的及預期成效作出質詢。儘管最終的決策必須在政治、法制、歷史及理性的道德判斷上作出考量,但無奈結果總會惹來不滿的聲音,其關鍵或許在於敎育者的道德價値標準的差異。
時常聽到“為人師表”的一句話,當中“師表”一詞不單指敎師應有的敎學能力,更重要的是敎師必須具備和發展的敎育理念、教學能力、良好的道德品質和人格氣質等內在素養。還記得去年四月英國首相白高敦在為工黨拉票時,與一位六十六歲選民交流後,返回汽車上的無禮言論嗎?筆者相信,“言行一致、表裡如一”是基本的道德觀。眞正的道德行為,不單只是在人們面前行善棄惡,更應是當一人獨處時,我們也願意依循內心的道德觀而為。
學校領導要求推動品德敎育,相信沒有老師有異議。若要品德敎育收到成效,老師不應只以說敎方式敎學,也不可只作道德行為的監督者;更要以身作則,是樹立良好道德行為的執行者。在一切與學生有關的活動中,包括日常敎學、討論、測驗安排、班務工作等,老師都傳遞着個人道德價値的標準,並在不知不覺間影響同學們道德價値觀的形成。
學校要有效推動品德敎育,學校領導先要有清晰的道德敎育理念,並於一切行政管理實務上將理念滲透到老師群體中。同時,領導還須關注老師群體間道德價値的差異,更要合宜處理“言行不一、消極負面”的群體。
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