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三高”女性欺壓男性負面印象
講者:探討男女均衡發展
【本報消息】“三高”(齡高、學歷高及薪金高)女性這一形容詞近年流行於台灣、港澳地區,澳大教育社會學副教授黃素君認為,這種定義是個社會現象,當下有必要釐清社會對男女角色在就業、教育方面的期許是否存在差異,探討男女均衡發展情況。另有台灣女性青年團體建議當局多加推崇具高學歷、社經地位的女性,去除如“招積”、欺壓男性等負面印象。
被標籤敗犬賣剩蔗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團長陳嘉玲受訪時稱,香港適婚年齡的女性越來越多,但同年齡層的男性人數較少;加上人口結構較過去轉變,當地男性約較女性多廿一萬人,估計至二○一三年,有兩成五香港女性找不到結婚對象。與此同時,香港的生育年齡有延遲趨勢,一○年數據顯示,大部分女性最早在三十歲生育。由於“三高”女性予社會較強、看不起男性的印象,這種誤解時會被大衆標籤如“敗犬”、“剩女”、“賣剩蔗”等負面形象,令她們面臨生育、婚姻壓力。
“讀完博士都已達廿八、廿九歲。”她坦言,高學歷女性會越來越遲婚、遲生育,社會必須提倡男女性別平等,打破“男強女弱”的傳統觀念。
台灣有句形容女性的諺語:“三十拉警報、四十沒人要。”台灣基督教女青年協會團長郭婕稱,“三高”女性在台灣的描述是學歷高、收入高及年齡高的一群,年齡高更是將男性拒諸門外的主因,因牽涉到生育問題;另一項原因則是當地傳統觀念較重,女性在婚後需要多花時間在夫家,包括照顧伴侶家長及做家務,需要犧牲原有嗜好、生活。
倡奬高學歷女生育
即使當地有面向男女配對的聯誼活動,問題是不論年齡多大的男性,多會選擇年輕女性為對象,此種聯誼活動更會將三十五歲以上、配對成功率低的女性拒諸門外。期望男性不要過於着重女性外表,尤其不要因女性的社會地位高而感到自卑,只要雙方多溝通、互相關懷便可建立戀愛甚至家庭關係。郭婕提及,有國家推出針對高學歷女性的生育奬勵政策,建議有關當局考慮仿傚的可行性,並多加推崇高學歷、社經地位女性,而非社會誤傳的欺壓男性印象。
回看本澳,並未有面向“三高”女性現象的研究。澳大教育社會學副教授黃素君認為,當社會在標榜女性“三高”時,應同時深思男性應擔當何等位置與角色;尤其要釐清社會對男女角色在就業、教育方面的期許是否存在差異。社會出現的“三高”價值論述,可能會扭曲當今女性心態及男性的成就感,為社會帶來損失,因此各界必須探討男女在社會上能否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