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百事哀?
黃素君
人到中年百事哀?
最近這幾個月,筆者和身邊的友人接連碰到很近似的問題,就是父母輩的健康出現了一些狀況,而自身的體力又大不如前,所以碰頭時都是談健康和保健的問題。除了相互鼓勵之外,筆者趁此總結了我輩身處的“中年危機”困局。
“中年危機”(Midlife Crisis)的概念源自一位加拿大的心理分析和組織心理學家Elliot Jaques。他通過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對一群藝術工作者的觀察,發覺這些藝術工作者雖然不斷在追求事業的巓峰,但到了四十來歲,就漸漸感到追尋藝術成就的時日無多,各種心理問題亦隨之出現,甚至會懷疑自身生存的意義,開始意志消沉,步入了所謂“中年危機”。
其實,中年危機是赫然察覺到原來自身在人生中已消磨了很多時間的一種震撼。假如適應不來,便會開始懷疑自身對婚姻、職業的選擇是否正確,種種的心理困擾或內疚,因而引致失眠和抑鬱等問題。很多年前,許鞍華導演、岸西編劇,張學友和梅艷芳主演的《男人四十》,描寫的正是一位男性敎師步入中年,面對“高”付出“低”回報的敎學工作,加上淡如開水的家庭生活,凸顯中年危機的困境。
一般而言,“中年”的幅度可以由卅五或四十歲開始算起,即是成年人的後半期。問題是,為甚麼“中年”會是“危機”呢?首先是來自外界的期望和理解,年輕人即使做事衝動,也能被外界接受和理解;但到了中年以後,外界對中年的人期望是穩妥、成熟,兼且有自省能力。對外界的期望和看法,我們固然不能做甚麼,但在一定程度而言,這些期望亦同時轉化為一種潛在的生活壓力。其次是,“中年”這個年齡關卡,亦隱含了自身和周遭的一些特殊的條件,例如:一、體力和精力都在逐漸走下坡路;二、在工作崗位上的責任加重——由於在工作崗位上屬資歷較高的一群,在工作中日漸成熟,因而亦有較多的承擔;三、或在工作崗位上發展未如理想——因而開始對自身失去信心,總是感覺時不與我而意志消沉;四、孩子成長的問題——現代人普遍遲婚,時値中年,正是孩子需要更多的關心和照顧,卻因處於事業發展期,欠缺照顧孩子的時間,因而倍感愧疚;五、照顧年老父母;六、對於自身老年以後的生活感到擔憂,特別是沒有退休制度的一群。
中年人在工作和家庭中都有不同的身份屬性,例如:身兼兒子/女兒、丈夫/妻子、父母等多重角色,這正正意味着他們需要承受各種源自不同身份而帶來的負擔和壓力。若以卅五歲至五十歲為中年的區間,澳門約有十二萬人(依統計局2006年中期人口普查的結果推算)。假如我們認眞地檢視時,不難發現,在社會的制度中對此年齡層的關注是不足的。學童有敎育制度的照顧,老人也有社會福利計劃去籌謀,唯獨是對中年人沒有太多的關注。
筆者認為,中年人是很多人際和社會關係的樞紐,譬如說,對孩子和年邁父母的支持等,因此,對此年齡層的關注不容忽視。中年,乃人生的歷程之一,基於上面所述的特殊性,實有必要對此展開更多的硏究。(談中年危機之一)
黃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