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四地官員學者論養老保險
養老保障應升至收入中位數四成
第三屆兩岸四地養老保險研討會昨在澳大舉行,發表專題演講的理工公共行政高等學校客席副教授賴偉良指出,改革後的澳門養老保障體系的基本結構已符合國際組織建議,養老保障效能明顯提升,但各項計劃仍有改善空間,建議調升整體養老保障金金額,由現時約居民收入中位數的三成升至四成。
就業人口擴至全民
近年澳門養老、社保體系改革頻頻,二○○八年推出突破性的雙層社保體系,最大突破點是改革社會保障基金、養老金,由過去的就業人口保障擴至全民受保,以及增設第二層的中央儲蓄制度(中央公積金)。賴偉良在研究會上發表“澳門養老保障體系之改革”概述與評鑑,指出改革後的澳門養老保障效能顯注提升,兩大指標之一的“養老保障金之入息替代率”,即保障金額與居民收入中位數的比率,由二○○四至二○○八年平均百分之二十二點二,升至二○○九至二○一一年平均的百分之廿九點四。
養老保障金覆蓋率(即領取養老金的長者人數,除以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減公務員退休金領取人數之差),二○○四至○八年平均為百分之卅三點五,估計今年將超過八成,接近全民覆蓋(詳見附表)。
應盡快推行強積金
賴偉良表示,現時澳門養老保障體系的基本結構已符合世界銀行、國際勞工組織建議的理想方案,但內涵仍有不少改善空間,如應盡快推行強制性公積金,提升養老保障金水平。現時養老保障金包括養老金、敬老金及中央儲蓄制度注資,三者總和雖較以前多,但只約是居民收入中位數的三成,建議調升至四成才符合國際勞工組織四至五成的最低標準。然而,調升保障水平不一定要提升養老金,可透過敬老金或中央儲蓄制度注資增加達標。
就養老保障金水平問題,理工公共行政高等學校客座講師梁啟賢坦言,近年通脹飛升,二千元左右的養老保障金並不足夠,與購買力脫節,養老甚困難。建議當局設機制,每半年或每季因應消費物價指數變化調整保障金水平。
居民儲備意識不足
社保基金主席辦公室顧問、高級技術員陳綺玲發表“澳門退休保障的變革機遇與路向”,點出澳門社保現面對的問題與挑戰,包括人口老化對財政承擔造成壓力,社保供款過低偏離社會保險原則,覆蓋面擴大令財政支出大增,扁平提撥率及隨收隨付造成結構性財政問題,居民退休儲備意識不足轉移了共同承擔的視線,第二層中央公積金制度加重勞資雙方的供款責任。社保基金未來的應對思路是,通過社會對話、於承擔責任謀求共識,重新規劃第一層社保制度,有序拓展第二層中央公積金制度,推廣個人理財和資產建設教育。
研討會昨日上午九時在澳大舉行,兩岸四地相關官員、專家出席,中聯辦社工部副部長李衛華、社保基金代主席陳寶雲、社工局社會互助廳長蔡兆源、澳大社會科學及人文學院院長郝雨凡、澳大當代中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劉伯龍及四地代表團團長主持開幕式。研討會為閉門會議。
本報記者 甄慶悅
暨大實習生 張詩瑩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