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在起跑線上的孩子未必輸
盧山園
輸在起跑線上的孩子未必輸
“別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不少早敎機構或幼敎產品在進行宣傳推廣時,用來嚇唬人的最常用的話語。於是乎,孩子還在肚子裡,就開始“被敎育”了:聽音樂,聽朗誦,聽閱讀,就成了不少孕婦的必修課。即便孕婦本人不甚喜歡甚至不清楚明了所聽內容,但為着下一代計,還是忍受聽之,還美其名曰“胎敎”;孩子甫一出世,更是急不可耐的對其進行敎育,甚麼大腦培育、甚麼挖掘潛能、甚麼開發智能、甚麼培養感覺……等等。剛剛咿呀學語,就敎數字、敎字母、敎文字,還沒上幼稚園,就能認識不少的生字,記不少的外語單詞、背許多的古詩詞。
敎育的低齡化已成了一種趨勢,敎育的超前化成了不少父母的負擔。在不少家長的眼裡,似乎孩子幼小時不如人,就已輸定了,長大後就難以融入主流群體,難以成為社會中堅。其實,這種想法過於片面、過於偏頗。一個人的成長成才,是由衆多因素決定的,輸在起跑線上的孩子,未必就一定不如人。
美國華盛頓州前州長、美國商務部前部長、美國駐華候任大使駱家輝,就曾是一個輸在起跑線上的孩子。
駱家輝的父親因為參加二戰的關係,一家人就住在政府為退伍軍人所建的公共房屋裡,附近是一個多種族混居的社區。由此可見,他的家庭的經濟情況以及生活環境並不良好。五歲之前,駱家輝只會講一口廣東台山話,直到進入幼兒園時,才有機緣學習英文。按照現今不少人的觀點,這樣的孩子是不可能有出息的,更不可能進入主流社會。可駱家輝恰恰相反,通過後天的努力,他不但學好了英語,還在高中畢業時順利考上了大學,依靠打零工、奬學金及其他經濟資助,完成大學的學業。
一個人幼年之時打好基礎固然重要,但後天不努力,同樣會是枉然,是成不了才的。反而孩子能在懂事之後,堅強不屈、發奮圖強,往往能有作為,成大事,所以,即便是輸在起跑線上,也能成為強者、成為能者、成為贏者。
盧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