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十八”之後
陳藝康
“抓十八”之後
一名兩歲小女孩、一則嚇人新聞,便揭露了中國社會的深層弊病。有人評論當下是一個最缺德的年代,中國人窮到只剩下錢,冷漠、自私、唯利、獨我,種種想法讓人齒寒……
一兩萬與幾十萬的比較,除笨有精,駕車離開自是劃算,說不定我還能走得了呢?這不就是賺到嗎?讓人髮指的態度在“元兇”被抓到、女孩在搶救、新聞每天播放着孩子爸媽的情況下漸漸被淡化。民衆更多的矛頭直指旁觀者,更有網民發起“抓十八”行動,誓言要緝拿歸案,興師問罪。抓十八?抓了這十八人就眞的能解決問題嗎?
也許在法律上,冷漠並不是罪;然而在人性上,冷漠卻是一種罪。“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鄕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千年前的孟子看出了社會制度的薄弱,人所以為人不在於守法,更在於那源自內心對人性的關愛。有人看出此點,驚覺最缺失的是敎育。重視德育的政策再被提起,背經誦經的課程再度浮現。然而,誦了經、背了書,敎育便不再缺失了嗎?
遠在一九六四年的美國夜空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一位名叫Kitty Genoves的年輕女子深夜下班回家,在公寓前遇上了惡徒襲擊。半個小時中,Kitty不斷尖叫、渴望幫助,可是直到她死後二十分鐘,警察也前來了,她的鄰居還是沒有人敢走出來。雖然,Kitty有三十八位鄰居在事後表示聽到她的慘叫,然而,卻沒有人挺身而出施以援手。為甚麼?當時美國社會的看法也如今天的相同:“這是社會愈來愈冷漠的結果。”但社會心理學家硏究後得出一個結論:“旁觀者”效應——不是人冷漠了,而是責任分散了,重新強調人的責任感吧!花了四十年的時光,歐美終於為此找到了捷徑:建立民主與關愛的校園氛圍吧!只有這樣才能透過氛圍來感染學生。兩年前的全歐德育報吿可見成效。
今天,冰山一角的“悅悅事件”所揭露不只是深層次社會問題,更多是我們未來的德育政策應該通往哪裡?中國的道德敎育看來是前路漫漫,不知所終。
陳藝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