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90分搶救冠心病
鏡湖廿四小時通波仔中心救回六成患者
【本報消息】冠心病為本澳常見致命疾病。澳門介入心血管病學會理事長鄧錫偉指出,隨着居民的生活方式改變和老齡化社會加劇,冠心病患者將可能大增。現時本澳醫院有廿四小時“通波仔”服務,若在發病九十分鐘內接受治療,可使心肌梗塞患者死亡率大幅下降。
延遲搶救死亡率增
澳門介入心血管病學會與澳門醫護志願者協會,昨日下午三時在皇都酒店三樓舉行發佈會,介紹成功治療急性心肌梗塞和降低死亡率的關鍵。主辦單位希望透過活動,加強居民認識心血管病。
兩會調查發現,冠心病為本澳常見致命疾病,情況與香港相若。治療方法以微創式的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俗稱“通波仔”手術),現時山頂和鏡湖醫院均提供該服務。資料顯示,本澳現時每年進行“通波仔”超過四百二十宗。根據國際醫學組織建議,“通波仔”應於發病九十分鐘內(黃金九十分鐘)進行,生存率可達九成六;在九十至一百五十分鐘內進行,手術每延誤十五分鐘,每一千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死亡人數增加至六點三人。
凌晨清早高發時段
介入心血管病學會理事長鄧錫偉表示,黃金九十分鐘涉及很多因素,包括病人及早求醫、交通配套以及急救設備等。鏡湖醫院於二○○七年設廿四小時通波仔服務治療中心,由八位心臟科醫生和四位專科護士負責。院方數字顯示,該中心成立以來,非辦公時間施手術個案與辦公時間相若,心肌梗塞病人死亡率由中心成立前的百分之十八,下降至現時的百分之六,有效救治急性心肌梗塞病患者。
鄧錫偉提醒,凌晨至清早為心臟病發高危時段,原因是日夜溫差影響血管收縮,導致血壓飆升至心臟病發。同時,秋末初冬氣溫改變,容易誘發心臟病,居民必須留意。此外,手術後血管仍有機會栓塞,患者必須按醫生指示服食抗血小板藥;若自行停藥,患心肌梗塞的風險會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