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鳳X戴碧筠:澳門十年
由澳門文化局及澳門華文戲劇學會聯合主辦的年度華文戲劇盛事——“第八屆華文戲劇節(澳門·2011)”,將於十二月十四日至二十日隆重舉行。戲劇節上將有來自兩岸四地的舞台節目輪番上演,本土參與演出之一的澳門零距離合作社“一人一故事劇場”(Playback Theatre)作品《十年》,就是其中一齣有趣之作:《十年》緣起於去年一月的一場公衆討論活動。當時澳門公民力量舉辦公開活動,和市民一起討論回歸十年的社會變化,邀請零距離合作社參與,以劇場演出方式探討社會議題。兩年之後,《十年》入選華文戲劇節,又將以一種新的方式和姿態,重新討論有關“十年”的議題。這次特地邀來林玉鳳和戴碧筠,談談她們對澳門劇場以及社會的觀察,也看看這個急速發展的小城裡,人心變遷的另一道風景線……
林玉鳳:
資深敎育工作者、媒體評論人,澳門公民力量理事長。
戴碧筠:
零距離合作社主席、第八屆華文戲劇節澳門參節劇目《十年》演員之一。
李:參加華文戲劇節的《十年》,據說緣起於你們二○一○年的一次合作,可否說說當初是怎樣開始的?
林:當時澳門公民力量想搞一次有關“回歸十年”的“自由講”討論。我們希望不分高低,講出大家關心的議題,也希望除了“講”,還可以有不同的藝術形式,令社會議題表達得更清晰。後來有朋友提議,不如找“一人一故事劇場”合作,我想“也好,反正未試過!”。
戴:當時也是朋友介紹,我們覺得可以一試。我們的劇場形式如你話齋也是講平起平坐、不分高低,大家一齊分享自己的故事。所以我們聽到就說“好!做啦!”當初聽到這題目(十年)我們覺得“嘩,好大呀!”於是開始問“究竟(這十年)自己做過些甚麼?”後來到現場發覺很多朋友參與,而且看得出他們說的話都是在內心放了很久的,了解到社會其實是有事情令他們忿忿不平,積壓在心裡,而這渠道也能令他們得以紓緩。雖然過往我們有做過一些與社會時事有關的演出,但這樣的形式、這樣的場地,眞的是第一次。
李:當初你為何會選擇以這種方式來切入劇場?
戴:首先是親身接觸。我也曾坐在分享者的位置,參與過之後就開始喜歡。因為,不管參與者的背景或社會地位,當我坐在這張凳上,大家就願意靜心聽我講,不管那件事如何微不足道,但對我來說可能是重要的,令我感覺到被尊重。我覺得,如今有互聯網、Facebook,大家見面卻好像沒甚麼好講,但在劇場裡有眞正的對話,不是單向地排演一個劇,而是透過戲劇形式吿訴觀衆某個想法,觀衆的feedback在“一人一故事劇場”可以很即時,比如一個觀衆分享了,第二個觀衆也說自己的經驗,第三個觀衆也來說……有些故事是很Touching的,可以感動別人。慢慢地,人們之間的思想碰撞就出來了。我覺得很有意思,所以keep住做。
林:其實那次“公民自由講”,就是想用創意形式協助大家表達自己。我覺得藝術是很好的方式。當日最觸動我的部分,是看見那些(智障人士)家長講完後,你們一路做,他們一路喊。我當時好驚,“死啦!點解整喊咗人哋!”不知如何是好,但他們喊完之後,我看得出,他們感受到“我們的故事終於有人看到,有人明白”,感受到自己的故事to be seen,原來可以這麼感動。忽然我就覺得,以往這些弱勢就算你探訪他們、寫篇報道,但“出”不到他們的感覺,尤其在社會議題上,議題是“冰冷”的、沒有溫度的,但一旦有了情緖方面的宣洩,“熱度”就出來了。所以那次給我的最大啟發就是,我們希望大家用多元方式發聲,某程度也就是在用多元方式來解決社會問題。那種解決,不是發放多少津貼,而是在情緖層面得以舒緩,我覺得這也是重要的功效。
李:可否說說今次演出《十年》的新調整是甚麼?
戴:華文戲劇節已辦了十年,最初我想Focus在“劇場”,但後來想,入劇場的,也未必全是劇場人,所以後來選了幾個不同角度——開場時會有一句說話不停重複:“澳門有鬼”。“鬼”字是只講出來的!這“鬼”字很吊詭,到底是甚麼呢?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看。我們最後會玩一個“捉鬼遊戲”,借遊戲“捉”出自己心中耿耿於懷的事,這就是“鬼”。我認為,每個人的經歷都和其身處時代息息相關,所以我們希望由個人感受開始,再帶到一些社會議題,然後再問觀衆:你們的感受是甚麼?像工作啦,人際關係啦,理想啦……都會講到,會多些從個人出發。和上次有些不同,上次是從大的社會事件開始,今次就是由細變大。
林:就算從細的開始,最終都會反映出社會性。例如講理想,我常覺得,在澳門談理想比較奢侈。我有很多老師同行,中學小學都有。他們說,澳門的小學生很有理想,細細個話以後要做警察、科學家等等,但不少去到高中就變得沒有理想了,變得“油條化”,因為可能聽到好多人(可能是爸爸媽媽)跟他說,做賭場先賺到錢,做公務員最好,你只得兩條出路!做藝術的更明顯,(笑着指向攝影師)攝咩影呀?浪費錢!到最後,沒有一個人可以走出這個困局。
李:那麼,這十年來,有沒有感受到澳門內在的變化?
戴:如果我從劇場來看,以前的朋友比較容易開口說話,現在會比較難開口。以前做演出比較容易,一位觀衆舉手講自己的感受,其他人會很積極回應,像“今日嘆咗個Tea”都可以分享,然後由Tea開始講到和朋友的關係,再說到家人等等,故事可以不斷延伸。現在感覺較被動,可能你會說是否觀衆不同了,但我們會覺得,他們其實是“無嘢好講”,好像覺得甚麼自己都無能力去改變,旣然如此,那自己的感受又是否重要?還有些觀衆會寫(意見)給我們,說“看透些啦!”也就是“油條化”。但另一方面,做弱勢社群的演出,他們依然很有火!我們會看到兩邊觀衆的不同。
林:我覺得有幾方面正在改變,第一是個人的成長。我們的安全感下降,不願在別人面前多講。另外,身處現在的社會——我不知道是我們的幸運抑或不幸——遇上澳門變化最劇烈的這段時期,大家沒那麼放心暢所欲言,或許是因為無法把握說了之後會造成怎樣的後果,很多人會心存疑惑。我覺得是因為新的社會秩序還未產生,或者說,新的社會的公衆參與還未產生。
戴:還有就是那句“澳門很小。”
林:對,會擔心我說出口,轉頭會傳到別人耳裡。而最重要的是,在澳門,專業精神還沒有建立,其實這影響到很多東西。如果大家尊重彼此的工作,理性判斷是非對錯,就是我們所說的理性加專業精神,這是現在澳門欠缺的。比如說我有些內地朋友和同事,他們對文革的印象依然很深,所以會經常勸我注意講話,覺得我很可能會因為這樣得罪人。但從大的層面來說,這就無法讓澳門社會的每個人都意識到要承擔自己的責任,明確自己在社會扮演的角色。
李:澳門還沒有從一個宗族式、鄕村式的社會網絡進化到現代社會網絡。
林:我覺得現在是個過渡期。我試過有一次做評論節目,和自己的中學老師有關。我個人和那位老師感情很好,所以節目錄製前知道是和那老師有關的時候,眞的想放棄,不去做(節目)了。但我對自己說,老師會理解我的,因為我的工作是評論時事,就事論事。澳門現在有很多類似情況,因為不想為難就乾脆不說,還停留在一個溫情的宗族社會的層面。人情要不要照顧呢?其實我覺得,某些時候是可以照顧的,但專業部分我們還是要顧及。
李:但很多時候每個人扮演的角色太多,有些角色更互為衝突。
林:所以我就不停提醒自己,對事不對人。當然,最好的方法就是規避,但如果我今天逃避評論自己的老師,下次又逃避評論自己的學生,那很多事情就沒辦法去做。但當下澳門在這方面仍然欠缺,因為“關係”社會扎根太深,我們遇到很多問題的根源,也就在這種“關係”。
戴:所以我們選擇從“個人”開始,因為透過講述個人的事情,逐漸帶出社會的一些問題,不是由他自己直接講出來,而是由主持人幫他說出來,觀衆會覺得安全很多,那我們就一點一點地帶動觀衆,慢慢地,反映出社會現在的一些問題。其實,我對澳門劇場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因為很多演出經常座無虛席。不是因為演出內容如何精彩,而是因為它讓觀衆參與互動,觀衆從這種互動中得到情感的紓解。後來,我們發現很多朋友都很喜歡這種表演模式,因此希望將來可以再多些參與,多做些推廣工作。比如:明年我們計劃請香港的表演老師過來,因為澳門好像目前沒有這方面的專業培訓機構,暫時也不具備建立專業學校的能力,但香港具備,因此我們計劃明年開設第一階段班,後年開第二階。所以一方面努力推廣,另一方面也希望為大家提供培訓機會。希望不僅透過表演表達生命的歡愉,還能引起大家對生命的反思。老土點講,就是將愛傳遞出去。
林:當初成立公民力量,是想聚集大家來談社會議題。但慢慢發現,其實很多社會上發生的問題,大家不是不知道。以前我多靠寫作,希望把問題呈現給大家思考,但現在覺得,除了呈現問題,更重要的是,吿訴大家問題關鍵在哪裡,並希望大家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努力改變這種現狀。我覺得社會一定要改變,以前自己過得好就覺得別的事無所謂,但現在需要改變社會機制,令更多人的生活變好。
我那一代其實很幸運,剛好趕上了本地化大潮,我畢業兩年後回到學校,轉眼大一新入學的師弟就成了我的學生。當時有低我兩屆的學生說,“我也希望像你這樣,剛畢業就可以回來敎書。”但過了十幾年,他們都沒有這樣的機會,因為當初那條路已經關閉了。為甚麼會這樣呢?除了社會經濟因素外,根本原因在於社會沒有讓大家透過專業能力向上流動的有效渠道,其實這也是社會公平性的問題。現在很多人不喜歡澳門的一些地方,“唔公平”就是原因之一。到最後,社會資源有沒有平均分配?我不喜歡政府每年每人八千塊這種“社會均分”,眞正的社會平均分配,除了社會福利政策,該是給予大家能過上更好生活的機會——如果我很努力,社會能否給我機會,讓我透過專業能力達到更好的生活水準?澳門現在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政策上,我們可以有更多論述、更多參與。我覺得,現在要鼓勵大家多重視、多思考。中國傳統文化多叫大家“明哲保身”,但切身參與才是最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渠道。所以,我希望不單把問題呈現出來,更吿訴大家你也身處其中,因為到最後,如果我們不自強,很多事情就無法進步。
《十年》
演出日期:十二月十六日(星期五)20:00
十二月十七日(星期六)16:00
演出地點:戲劇農莊黑盒劇場
對談主持:李 爾
攝影:Lewis Ling、Ray
鳴謝:瘋堂十號創意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