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互批互改作文應當緩行
學生互批互改作文在澳門許多間學校得以推行,可謂方興未艾。這種批改方式可以在短期內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認識作文所要注意的角度,自然也可以作為敎師批改作文的有益補充。但是如果將之作為提升作文成績之“葵花寳典”,將之作為取消敎師批改的替代品,從而給敎師和學生描繪出一個玫瑰色的美夢——這樣的學生互批互改作文,竊以為應當緩行。
我所憂慮的因素是,作文的評鑒需要非常專業的眼光,學生只能解決一般性的技術問題,而無法處理不斷出現的“特例”或“意外”。比如關於“中心明確”的問題。筆者切身的體會是,敎師對一個題目或者一段材料的認識,是在批改之中逐漸深化的;敎師對學生作文所做出的評價也是不斷更正的,有時候改到後面,會把前面的某些作文重新找出來以便作出某種補充或者修改,甚至於徹底推翻自己先前的觀點和評價。從這一點來說,批改作文正是敎師與學生“敎學相長”的體現。學生旣缺少這種漸次深入的思考,又欠缺對全班整體情況的了解,因而較難作出明晰有效的判斷。
再如關於“結構分明”的問題。一個高明的學生設下的疑陣,所形成的巧妙佈局和精緻結構,到了一個中文基礎略弱(不用很弱)的同學手中,也只能發出“明珠投暗”的感慨了。長此以往,這位高明的學生會不會想:“我是不是應該放低一些身段,投合一下那些未能識得和氏璧的楚王呢?”
又如關於“表達新穎”的問題。筆者經常發現,學生自以為新穎的,其實別人早已寫過,並且不是早幾年,而是早幾十年、幾百年。反之,一些看似平平常常的話,倒可能眞的是新穎無比。也經常聽到有學生說:“哎呀,這是怎麼回事?我千辛萬苦、字斟句酌寫出來的,就給這麼低的分數;而我隨手亂寫的東西,老師卻這麼喜歡,急着要介紹給同學。”如果這位敎師沒有自卑情結,就會毫不客氣地說:“這就是我作為中文敎師的本事。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並且我會比每一隻下蛋的母雞更了解那枚雞蛋的味道。”
除此之外,還有老師與家長、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等等,也都充滿矛盾。比如,老師長期讓學生自批自改,家長會理解、會放心嗎?這需要與家長有一個良性的互動與溝通。再如,老師只是長期瀏覽學生的作文,就能夠眞正了解自己學生的作文眞實水準嗎?能夠有效地、及時地、深入地發現學生作文水準的進步、退步,以及心態、風格的轉變嗎?又如,你憑甚麼指望所有的學生能夠秉持公心,不偏不倚地對待自己好友的作文或者自己“敵人”的作文?你總不能一味去拿孩子的純眞樸實、赤子之心這一類的當擋箭牌。
就算所有的學生都是“聖賢”或者是包靑天,但他們還得有本事發現問題所在和優點所在。一個中文基礎薄弱的學生,固然不能百分之分地發現別的同學的作文之美;一個中文寫作水準出色的學生,恐怕也是難以發現那個中文基礎薄弱的同學的作文中一個小小的進步吧。學生的眼睛大多數是“天眼”,天然之眼,分辨作文的好壞更多地是憑藉個人的感覺和趣味;老師的眼睛才是“法眼”和“慧眼”,這雙眼睛首先建立在“閱文無數”與“閱人無數”的基礎上,這樣才會有一個平衡的感覺,斷定學生的作文處在澳門整體學生的哪一個層次,本校、本班整體學生的哪一個層次,以及學生自我發展的哪一個層次。有了這些,才可能有一個相對準確的判斷。同時,老師的任務還在於發現學生作文的特異之處,從沙中淘出金來,從石中找出玉來,這樣的本事沒有十年以上的經驗就能發現出來嗎?如果你不能做到這樣,這到底算是“互批互改”之學生的失職,還是你這個袖手旁觀的老師的失職?
“互批互改”作為一種遊戲,偶一為之,刺激一下學生的好奇心,鍛煉一下學生的眼光,本屬無可厚非。但若想從這個角度減輕敎師的負擔,提升學生的作文水準,無異於癡人說夢。
劉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