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文物徵集推廣本土教育
博物館學生研究員協會
藉文物徵集推廣本土教育
日前民政總署舉行了“新馬路及鄰近街區老店物品捐贈儀式”,向本澳二十三家新馬路舊商店頒獲捐贈感謝狀,答謝捐贈者的慷慨捐贈。是次徵集活動共收集到老店物品約三百餘件。為配合是次活動,民署計劃舉辦一系列街道歷史文化研究和推廣活動,如開展澳門舊街往事研究項目、街道攝影比賽,建設文化步道,並計劃於年底舉辦新馬路特展等,持續宣傳和推廣澳門的街道文化,進一步加深市民認知舊街道歷史變遷與演變過程。
博物館學生研究員協會認為,是次活動除了能讓市民更深入地了解本澳街道外,還有助於學者研究新馬路等舊街道及附近區域的歷史變化,豐富了本澳舊街道歷史變遷的文獻記載。與此同時,本會還認為是次徵集活動反映了“市民樂分享本土文化史”,有着深層意義。
分享本土文化史
近年,民政總署對於不同文化行業舉辦了系列“徵集活動”中,如為增進市民對本土的茶文化及鄉土歷史,與博研會共同策劃了“細數家珍”活動,共收集到廿八件/套來自不同家庭的珍藏;為喚起市民對路環歷史文物保存的關注,舉辦了“路環歷史及傳統行業文物徵集”,暫時共收集到超過百多件/套極具歷史價值的文物,以及是次為推動澳門街道文化,所舉辦的“老店物品徵集活動”,亦收集到三百餘件的舊物。從這些數字上可以看出近年的捐贈物品正不斷上升,反映捐贈者積極發掘家中的“無價之寶”,樂於與大衆分享其行業的歷史變遷,讓各界得到更深入的了解。無疑,這些成果對於文化領域界是可喜的。
但值得人們深思的是,一件舊物送進博物館(或類似的收藏機構)是否意味已發揮了它原本的價值?很多物品在送入博物館後都會失去它們原本的功能,確有“告一段落”的感覺。但本會認為“博物館藏品更應被看作是另一段偉大旅程的開端”,哪怕只是一張薄薄的招紙、破舊的包裝盒也好,它們已承擔起本澳居民的集體回憶,充當着歷史的見證。故“徵集活動”不能只看作是機構收藏價值的物品,更應深思如何發揮藏品的真正價值,後期的保存、研究、以及展示方式。同時,當捐贈者樂於分享私人收藏的背後,機構也應該計劃更多與市民分享舊物的準備,這樣它們的生命才能一直延續下去。
校園展活學活用
博研會期望是次徵集活動中所收集到的舊物,除了可展出於民署轄下的圖書館,讓廣大市民認識到澳門街道文化和昔日生活與營商情況外,為了增加年青人對本澳街道的興趣,具體掌握本澳舊街道的歷史,建議部分舊物放置在本澳各中學巡迴展出,同時可配合問答遊戲,激發他們主動探索的精神。
本會認為,現今社會物質資源豐富,科技發展迅速,年輕人常沉迷於電子產品中,減少主動發掘事物的興趣。鑒於是次收集的三百餘件的舊物中,種類繁多,如店號牌匾、金行天秤、餅家和商號的招紙、紙盒、吊飾印模、餅模、租單等,因此,可挑選當中具有歷史連貫性的物品,串連成故事模式並在各校園中展出,使學生更容易掌握當中的歷史變遷過程。此外,還可配合簡短的問答遊戲,讓他們享受尋找答案的樂趣,啟發他們主動探索新事物。
博物館學生研究員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