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孩子的愛有多深
石 瑋
我們對孩子的愛有多深
去年九月底,澳門數學敎育硏究學會邀請了兩位烏克蘭敎育家,在濠江中學禮堂舉行了國際著名敎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敎育理念介紹會。
蘇霍姆林斯基誕生在烏克蘭共和國的一個農民家庭,是前蘇聯著名敎育家,也是世界著名敎育家之一。他強調學生作為個人的整體和諧發展,關心兒童的幸福和自我表現。他就兒童敎育寫有四十多部專著、六百餘篇論文,另外著有一千多篇童話故事。
他的敎育思想理念特別強調對孩子的愛、對敎育事業的執着。他說:“如果有人問我,生活中甚麼是主要的?我會說:‘愛孩子。’”他可以指名道姓地說出所敎的二百八十七名學生的特點。他的校園眞正做到了沒有壓抑、欺凌,眞正做到是民主、快樂的校園。
蘇霍姆林斯基一生高舉人道主義的大旗,十分喜愛孩子。他曾說過:“熱愛孩子是敎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眞正的敎育能手是充滿激情地講課的。”他任敎時,總是帶着微笑。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敎師的微笑可以化解學生緊張的情緖,是學生心中燦爛的陽光,班級就是一個用愛心營造的溫暖家園。
蘇霍姆林斯基不但在轉變“差生”方面有令人信服的理論建樹,而且也是一位成功轉變“差生”的敎育實踐大師。他從事敎育事業三十五年,敎過語文和生物,他曾讓一百○七名“在發展上有重大障礙”(即入過監獄)的學生都成為“充分夠格的有敎養的人”,其中十三人進入大學學習。他轉變差生的基本理論就是“人道敎育”加“和諧敎育”,即:差生轉變=人道敎育+和諧敎育。他主張“讓每一個學生在學校裡抬起頭來走路。”他認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和潛質,在多元化成功的模型中,只要主動選擇,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
如果敎師總是繃着臉,在學生面前一臉嚴肅,學生感受不到溫暖和關愛,師生的感情會疏遠。一般地說,初中生正處在反叛期,敎師唯恐管不住學生,上課時一臉嚴肅的敎學態度,令學生喪失學習興趣,敎學效果就會受到影響;一些學生會產生厭學情緖,也是成為初中生留級率較高的因素。
現在我們常常見到在某些學校早晨例有為數不少的學生遲到,這些遲到的學生正在聽老師的訓斥和指責,然而只見訓導不見提高,一些學生還是會“堅持”遲到。面對孩子們的錯誤,我們平時所做的多是訓斥和指責,卻忽視了對孩子們內心的關注和呵護。敎師常常會把有些過錯的孩子訓斥得淚流滿面,更認為是“觸動了靈魂”,從而有人認為這樣的敎育是有效的。其實,如果我們採取“敎育無痕”的方法,批評也可以是“甜”的,令孩子從靈魂深處有改變。
或者,我們在開展敎育敎學活動之前,不妨先問問自己:我們喜不喜歡孩子?我們對孩子的愛到底有多深?這將決定我們的敎學態度。
有人說:“對人來說,最重要的東西是尊嚴。”因為敎育本身是一種尊重,是對孩子本性美的一種喚醒。有的老師當班主任時,為了使一些經常遲到的學生能準時到校,每日清晨打該生的手機,喚醒他們,久而久之,感動了家長及學生本人,有了顯著效果。
小時候,我們經常會被分為兩類人:好孩子和壞孩子,再大一點,又會被分為好學生和壞學生。這種“一刀切”式的分類會一直延續到成人的社會,那就有本事和和沒本事的。通常來說,好孩子、好學生有本事,這應該是一條順理成章的發展趨勢。為此,有的敎師曾說過:“優秀是有標準的,我們有一個給學生打分的指標體系。”這種貼標籤、分類別在敎育界幾乎是根深蒂固的。從幼稚園、小學開始,敎師們就習慣於將孩子簡單地劃分為“好學生”和“壞學生”兩種類型。就好像他們分別是從兩個不同的模子裡倒出來的一樣。而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敎師熱愛孩子應該是敎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他從不把孩子劃分為“好學生”和“壞學生”兩種類型。
一些國外敎育界的思維方式與蘇霍姆林斯基相同。有一次,一位中國家長問美國某大學校長:“你們學校裡有多少好學生,有多少差學生?” 校長誠懇地說:“我們這裡沒有差學生,只有個性特點不同的學生。”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和潛質,在多元化成功的模式中,只要主動選擇,每一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
烏克蘭敎育專家認為:孩子在十歲前的神經發育不健全,為了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應減少消極評核的影響,現在烏克蘭共和國有些學校在一至四年級沒有分數。五年級開始打分數,只打好分數。如此做法,分數差的孩子會要求老師下次再打分數,這樣可以使孩子保持旺盛的學習積極性。
蘇霍姆林斯基敎育理念介紹會令我們感到,最應該學習的是他一生毫無保留地獻給了學校,獻給了孩子,自始至終對敎育的純淨、樸素的信念。
簡言之,熱愛孩子、熱愛本職工作、熱愛學校,這是一名合格敎師基本的、也是恆久的品質,不會因為時代和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
石 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