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四地學者論壇分享經驗
特教宜擴職前後培訓
【本報消息】澳門特殊奧運會社會服務處與澳大教育學院合辦的“兩岸四地特殊教育論壇”昨日開幕,邀請來自內地、台灣、香港和本澳的專家學者報告特殊教育的最新實務與研究方向。有研究內地特殊教育的學者表示,融合教育需要較強的專業性,教師不僅需要愛心和包容,缺乏專業知識和能力到底不能解決問題,認為要擴建特殊教育專業的職前培訓,開展多層次的教研活動,加大職後培訓。
澳暑期訓師資
論壇由中華教育會、天主教學校聯會、特殊教育教師協會合辦,開幕式昨日上午九時半假澳大何賢會議中心舉行,澳大教育學院院長范息濤、衛生局副局長陳惟蒨、教青局教育廳長阮佩賢、澳門特殊奧運會社會服務處總監蕭宇康、中華教育會理事長何少金、天主教學校聯會理事長蘇映璇等出席。論壇並邀請來自兩岸四地的學者就“特殊教育現況”、“融合教育實務”和“特殊學生與體育活動”等議題作報告和分享。
范息濤致詞稱,最近十多年全球的特殊教育政策有重大變化,融合教育成全球特殊教育的主要方向之一,其實施帶來在師資培訓、學校人事、學校行政、課堂教學等課題的新挑戰,讓教育界反思現有教育系統如何適應與改變。坦言融合教育在本澳的發展仍比較落後,需要獲得更大支援,澳大近年一直與教青局、台灣師範大學合辦暑期融合教育進修班,為本澳一般教師提供研習機會,培養他們為融合生提供高質素的教學。希望四地學者在論壇上的經驗分享,為教育界、社工及家長等認識融合教育在不同地區如何實施及遇到的困難,從中獲得新啟示。
華東師範大學副教授、上海市特殊教育資源中心主任汪海萍分享時稱,內地從一九八八年開始自上而下在公立學校強制性推行融合教育,為提升當時僅有百分之六的殘疾兒童入學率而設,讓視力、聽力、智力輕度殘障的特殊兒童進入普通班級“隨班就讀”,滿足上學的需求,但有嚴重行為問題,包括過度活躍症的學生,由於普通學校未能提供相關的專業支援和必須條件,故不在融合教育的範圍內。
滬推送教上門
她坦言,當年發展融合教育是解決數量問題,並不追求品質,但如今則面臨品質低下甚至無品質的困境,融合生教師的專業能力不強是其中最大難題。融合教育專業性強,教師只有愛心和包容態度,但缺乏專業知識和能力仍不能克服課堂難題。國家從○二年起構建對融合教育的支持保障體系,包括建立健全組織管理機構,配備專職或兼職人員,強化融合教育教學工作的業務管理,還有整合醫學等其他部門的力量,為教師提供適切的培訓。
此外,融合教育面臨的第二個困境是發展不平衡,內地還有四百個有三十萬人口以上的縣未設立特殊學校,全國大概有四十萬殘障適齡兒童沒有上學機會。上海的經驗值得借鑒,對所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零拒絕”,甚至障礙程度過重的學生可提供“送教上門”服務。面對結束義務教育階段後,高中、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融合教育發展不平衡問題更明顯,上海更超前,融合教育已延伸至大學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