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書展首辦澳門文學講座
【本報消息】第二十屆“台北國際書展”昨日結束,澳門基金會和文化局,聯同澳門大學、民政總署首度在書展上設立澳門展館,將澳門書籍呈現在台灣讀者面前;同時主辦一場文學講座:“金光大道上的蓮花——你所不知道的澳門文學”,由台灣政治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張堂錡、澳門筆會秘書長廖子馨、澳門大學傳播系講師李展鵬主講,介紹澳門文學的發展狀況。
本報推澳文學發展
張堂錡教授十多年來一直關注澳門文學的發展,多次出任澳門文學奬和中篇小說徵稿活動評審,並於政大開設澳門文學專題研究。為了使台灣聽衆對澳門文學有初步的認知,張堂錡簡略回顧澳門文學的發展歷史,強調澳門日報的副刋對澳門文學的發展起了關鍵的促進作用,“毫不誇張的說,沒有澳門日報就沒有澳門文學。”不單是文化文學副刋對澳門文學發展的推動作用,他也提到澳門日報出版社二十多年來為澳門作家出版作品,對積累澳門文學資料作出不容忽視的貢獻。廖子馨表示,澳門文學相對於內地和台港文學起步慢,雖然澳門日報於一九八三年才創刋純文學版《鏡海》,堅持至今,並成為大中華地區唯一留存的報紙純文學專刋,堅持肩負推動本地文學發展的責任。
澳將迎文學新春天
李展鵬採用幾組圖片,引領對澳門文學感覺陌生的台灣觀衆了解賭場娛樂業繁華面紗下另一個真實的澳門:擁有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融的澳門,世遺景點處處;賭權開放後,城市急速發展,民衆對政府有新的要求,同時維權意識日漸提升……這一切顯示,新的社會生態下,澳門有了新的文化環境,在在顯示澳門作家面臨不同過往的城市書寫。
上世紀八十年代隨着內地改革開放浪潮而帶來“澳門文學的春天”,湧現大量寫作者、成立文學團體、開創文學刋物。廖子馨相信,澳門文學即將迎來第二度文學的春天,因為從兩屆“澳門中篇小說徵稿”的十三部獲奬作品來看,一批年輕寫作者不僅呈現出創作技巧求新的特點,而且在內容上對身處的城市有相當深刻的反思和批判——這種跳動着時代脈搏的自覺書寫,不同於昔日澳門作家慣常保持溫和的寫作態度,深刻的反思更有利於推動澳門文學的新發展。
張堂錡表示,十多年來追蹤澳門文學的發展,從八十年代只有十數本作品,發展到現在的上百種,充分顯示澳門作家不斷努力的成果。台灣讀者可以在澳門展館裡找到各類體裁和題材的澳門文學作品。
台灣讀者詢問,在這次書展中呈現的衆多澳門書籍裡,主講者將推薦哪些文學作品?廖子馨和李展鵬不約而同地推薦兩屆獲奬的十三部中篇小說作品。
澳故事有普世價值
李展鵬從城市書寫的角度談澳門文學。他說,相對於香港及台灣,澳門人一直弱於書寫自己的城市,在兩岸幾地中常常處於“隱形”狀態。事實上,澳門的文化輸出一直較弱,城市性格亦不鮮明。但是,回歸、賭權開放及登錄世遺等事件,激發澳門人思考自身的城市,尋找自身的文化。他表示,澳門幾百年的歷史,一方面經歷了當年航海時代的歐亞碰撞,到了今天又在全球化的風眼中,澳門故事可以非常有普世價值。他以《奧戈的幻覺世界》為例,這小說以澳門社會的少數族群土生葡人為題材,卻被法國人相中出版法文版,然後其電影版《奧戈》在世界各地參展,亦觸動了有殖民歷史的歐洲人。另外,鄧曉炯的《迷魂》亦用文學去尋索澳門歷史,至於寂然、太皮等近年的小說,亦回應了澳門的社會問題。
李展鵬借用了賴聲川的《暗戀桃花源》談今天的澳門。他表示,劇中時悲時喜的調子,頗能說明今天澳門在經濟飛速發展但社會問題湧現下的心情;至於劇中那排練中的混亂狀態,亦是澳門面對變化而有時難以招架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