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則傷心的小故事
黃素君
又一則傷心的小故事
上周,朋友在臉書上分享了一些小孩學習的經歷,討論甚為熱烈,然而,最後也只能總結一句:世界不斷在變,卻有許多事物不斷重複,舊思維跟不上新發展(或許也沒有想過要跟吧!),不管怎的,哪一方有話語權就決定了所謂的“眞理”或“標準”!說來無不唏噓!
我眞的那麼差勁嗎?
事緣友人就讀小學的孩子,在一次中文默書中,得分只有個位數字,舉家擔心不已,孩子感到羞愧之餘,自信心更受到莫大的打擊。這裡須說明一下立場,筆者同意孩子在敎育過程中,有必要學習接受挫折,學懂逆境求生,才能鍛鍊意志。然而本文所分享的例子,筆者相信並不是單一事件,値得大家關注和反思。
個案中的情況是,依照孩子學校默書評分的規定:錯字扣五分,標點符號錯扣兩分,格式錯扣兩分。換句話來說,孩子寫錯八個字,再加一個標點符號的錯誤就不合格了。這是孩子入學以來第一次的“滑鐵盧”——個位數字的積分!各位請注意,不是二十分為滿分啊!父母親看見孩子垂頭喪氣,心裡已難過不堪,沒有大吵大駡,只跟孩子討論。小家伙果眞聰明,跟父母說:“背默的書全文共二百多字,我是漏了一句十多字而已!我默對的部分比默錯的多,怎麼只有幾分呢?我眞的那麼差勁嗎?眞不公平啊!……”
停一停·想一想
孩子說的也是!明明認識的多,犯錯的少,最終都不合格,心裡傷感和憤怒是可以理解的。筆者相信,這些標準在不同學校中也是大同小異的,沿用多時,也沒有人去細心考核它的“正當性”。記得小時候的中文默書,我們還需要用毛筆在習字簿上書寫呢!墨汁化開了,句號變頓號,頓號變逗號,眼巴巴地被扣分也是常有。試問誰會“挑戰”敎師呢?我們都是“乖”孩子嘛!究竟這些“準標”是如何訂定的呢?孩子和家長在敎育過程中是重要持分者,他們參與的空間為何?現時不正大力提倡家校合作嗎?讓大家坐下來好好的談,為孩子,為社會共同謀福祉。
考核到底為啥?
易言先生在澳門日報(2012年2月28日B08版)以“試題“超前”考起精英”為標題,概說了澳門學校考核的一些情況,値得大家關注。易言雖說的是“奧數比賽”,但學校之間的學術比拼心態是存在的,而這些都反映在學生的課業、敎科書採用、比賽結果和國際評核的結果上。最近,就有報道一些學校為了今年的PISA“備戰”了。“備戰”本不是壞事,起碼反映對事情的關注,但純粹是看重操練試題,而忽略了考核原來的精神,從課程與敎學去檢視,考核變成了“雜技”(英國著名學者Stephen Ball,對學生和敎師的考評也有類似的描述,Performativity,即表演性),“對學生沒有任何意義”(引自易言)。
回到上面的小故事,或許在考核上面,有幾個要點是値得大家共同思考的:一是考核的目的;二是考核的方法;三是考核帶來的影響;四是學校的理念與考核的相容程度。考核每天都發生,如何為敎學和整體敎育帶來希望而非失望呢?同志們,仍須努力啊!
黃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