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哈姆萊特之問”
劉孝峰
新時代的“哈姆萊特之問”
英國大戲劇家莎士比亞有一句名言:“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澳門中華敎育會去年邀請上海師範大學校長張民選敎授舉辦了一場名為“上海PISA經驗分享會”的講座。張敎授談笑風生,對許多敎育理念和敎育現象都作出了深刻的闡釋和剖析,令人耳目一新。他提到○九年與PISA測試同步進行的調查,其中的一個細節驀地讓我想起了莎翁的這句名言。如今想來,猶然發人深省,可為澳門校園文化建設作一借鏡。
張敎授講到當年上海PISA測試之時,同步調查了各位校長對自己學校敎師的看法。上海校長們普遍認為敎師的敎硏能力有限,敎學責任心也不強,缺點很多;不過對於自身,校長們則評價甚高。後來,PISA測試成績和調查資料相繼出爐。學生成績一時贏得“天下第一”,這自不待言;而調查也表明,學生非常喜歡自己的老師。這就構成了一個矛盾,就是一群“敎硏能力有限、敎學責任心不強”的老師如何贏得了孩子們的“芳心”,並且幫助他們贏得了“天下第一”的驕人戰績呢?張敎授笑言,這些外國人難以理解的東西其實很簡單。這無非就是校長們在不知道並且無法預估成績之時,預先推出的“自保”策略。也就是說,考好了一切當然都是校長的,考不好那一切當然就是敎師的。
我聽了以後心中感到很淒涼。其實現在內地校長和敎師的關係,越來越接近於“官”與“民”的關係。內地曾經傳出過一句政府官員的名言:“你到底是站在共產黨這一邊,還是站在老百姓這一邊?”這是新時代的“哈姆萊特之問”,套用在敎育上,其實也可能會造就這樣一句:“你到底是站在學校這一邊,還是站在敎師這一邊?”嗚呼哀哉!如果學校已經不再包括敎師,而敎師已經淪為學校暫時利用的工具,我已經不知道敎育的路究竟在何方。
內地的敎育界曾經有過一句口號:“沒有敎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敎的老師。”仿佛敎師是萬能的、無所不能的聖賢。其實,就是耶穌敎導的學生中也出了個猶大,孔夫子也會忍不住臭駡自己的學生:“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當今之敎師,不惟不能打駡學生,連一句小小的善意的嘲諷也往往被上綱上線,“吃不了兜着走”。學生越來越有個性,個性漸漸變成了放縱,而越放縱越會得到學校的“寬容”;家長也來維權,維權漸漸變成了恣肆,而越恣肆越能得到學校的“尊重”。敎師則處於學校、學生與家長的風口浪尖,要接受一切的考驗,承受所有的負擔。敎師不要講沒有甚麼“權力”,就是有多少“權利”往往也要尋尋覓覓才能有所發現。
不管你願不願意相信,或者願不願意承認,敎育和敎學都是難的。六十多年前美國哲學家巴贊有一句話:“敎學並非一項不復存在的藝術,但尊重它的傳統已不復存在。”每當我讀到這一句,都會有酸楚和隱痛瀰漫我的身心。六十多年前的美國是如此,六十年後的內地和澳門,是否又百分之百地留住了這份尊重了呢?
劉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