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公會質性研究離島廿個家庭
兒童自理能力偏低
本澳經濟高速發展,雙職家庭持續增加,很多高收入或雙職家庭都會聘請家傭照顧兒女,或把子女交予父輩照顧,澳門兒童這些家庭狀況與被描述為自理能力低、EQ低、抗逆能力低的“港童”的家庭狀況相類似,為檢視澳門兒童尤其是離島區兒童的自理能力狀況和需求,聖公會氹仔青少年及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去年底展開相關調查,發現兒童的自理能力出現倒退現象,家長普遍關注兒童的智力發展如特長培育、學業成績等,不重視兒童的非智力發展如生活自理能力。受訪兒童對家傭和長輩的生活照顧依賴大,責任感、個人照顧能力低,在家和學校的自理能力表現不一致,遇到困難亦多依賴家人和家傭解決。
大專以上學歷家庭
聖公會氹仔青少年及家庭綜合服務中心採取質性研究方法,以開放性問題收集二十對兒童及家長資料,再從廿個家庭中抽取三個家庭以個案研究深入訪談,兩項調查訪談分別於去年八、九月及十一、十二月進行。受訪兒童年齡介乎五至十歲,受訪家長以女性居多佔九成,受訪家長具大專或以上學歷佔六成五,八成五家長在職,有近八成家庭的收入高於三萬元,六成家庭聘有家傭。
出於好玩才做家務
調查研究發現,五成半受訪兒童是基於“好玩”才主動協助做家務,且大多數是偶然為之,負責掃地。其餘則要家人要求才會做。七成半家庭聘有家傭及有長輩協助照顧兒童及分擔家務,兒童在家基本上不用做家務,只需應付學業,家長也不會主動要求他們做家務。子女做完家務有兩成家長“冇反應”,無表示。另外,有七成家長反映沒有刻意培養子女做家務,認為家務工作當長大了就自然會懂得,反映家長不重視培養子女的自理能力。
家校自理能力不一
有趣的是,調查發現兒童在家中和在學校的自理能力表現不一,無論穿衣、進食、收拾書包等在學校表現良好,回家又變回甚麼都不會或不願做。研究團隊指出,學校有規範,孩子會依從老師的指示去做,有規律又定時,讓孩子養成自覺的習慣。但家中成人對訓練孩子獨立自理能力時欠缺耐性,為能迅速解決問題,都會主動幫孩子處理,造成孩子事事依賴。
兩成兒童想法解決
調查還發現,因為家長、長輩和家傭事事代勞,減少了孩子遇到困難的機會,相對就減少了孩子面對和解決困難的機會。受訪兒童備受愛護,在有遇到困難的受訪兒童中,有八成人表示遇到問題會找父母、家傭等幫忙解決,只有兩成受訪兒童表示會先嘗試思考解決方法,最後才問或找大人幫忙。
教養態度環境所致
透過深度訪談,調研團隊發現兒童的自理能力發展,與家長的教養態度和家居環境配置有莫大關係。調研團隊強調,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對他們將來的整體發展很重要。
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於培養及訓練孩子的自信心、責任感、表達能力、理解能力、手眼協調能力、大小肌肉發展及協調能力等,自理能力的訓練也能培養孩子勤快的習慣。讓孩子能擁有上述的這些心理及生活態度,比能擁有個人特長、學業成績優異更重要。
本報記者 曾玉英 吳保權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