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傅:燈籠紮作業日漸式微
暨大實習生 林麗紅
蘇師傅細心紮作六角燈籠
蘇師傅的作品
老師傅:燈籠紮作業日漸式微
中秋節玩燈籠是不少人兒時歡樂的回憶,一家大小提着燈籠外出賞月更是人們團圓共聚的好時光。中秋佳節快到,市面各色燈籠紛紛上市,近年除了款式新穎的電燈籠受到小朋友喜愛,愈來愈多人也喜歡“反璞歸真”,四出尋找買少見少的紮作燈籠。
有傳統花燈紮作師傅稱,可能市面紮作燈籠少見,近年懷舊的紮作工藝燈籠甚為“吃香”,但這行業只有逢年過節才興旺,根本無法維持生活,也沒有年輕人願意入行,他擔心後繼乏人,這門手藝日漸式微,將在本澳“消失”。
蘇師傅退休堅持至今
中秋節人月兩團圓,一家人賞月,吃月餅、玩燈籠、猜燈謎,樂也融融。
燈籠由以往紮作發展至今天的電燈籠,無不受到小朋友的喜愛。但隨着新鮮感減退,近年小朋友以及家長開始對傳統紮作燈籠更感興趣,以購得精緻的楊桃、小白兔造型的紮作燈籠為樂事。
年過七十歲的蘇華貴師傅從事手紮燈籠工作已逾十八年,當年手紮燈籠業興起,為了賺取更多的生活費,他一面工作,一面偷師學藝,退休後對手紮燈籠的興趣越來越濃厚。
蘇師傅笑言:“從小就喜歡勞作,手工紮作是我最大的興趣。一直堅持至今,沒有想過要停止。”見到小朋友喜歡自己的作品,更讓蘇師傅滿足,希望自己的創作繼續帶給小朋友喜樂和難忘的節日。
工藝創作莫故步自封
蘇師傅稱每年都會去旅遊,參觀別人製作的手紮工藝品,見識多些東西有助刺激自己思考創作,他認為從事創作不應故步自封,要不斷觀摩別人的作品,多作思考和嘗試。多年累積的工夫令他製作出色彩斑斕、活靈活現的手工藝作品。每年都會有一批固定的捧場客向蘇師傅預訂紮作花燈。同時,政府機構、社團也會邀請他“開班授徒”,示範傳統燈籠的紮作技巧,讓更多人認識、了解紮作藝術,也嘗試自己創作。
年輕人學藝缺乏耐性
蘇師傅說:“這一門手藝不難學會,但需要的耐性和心機是不可缺少的。有年輕人來找他學藝,但因為過程要花上長時間,他們都逐一離去了。”
問到未來的期望,他衷心希望這門傳統手藝可以承傳下去。精神奕奕,手腳靈活的蘇師傅一點也不像年過七十,他笑說:“做人要開朗,保持平常心,更重要有一個鍾愛的興趣令自己樂在其中。”蘇師傅對傳統工藝的堅持與人生態度都值得年輕人學習。
暨大實習生 林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