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列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當局將聯合粵港深化研究教育培養接班人
作為嶺南文化瑰寶的廣東粵劇,連同其餘廿一個中國項目,前日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入選專案佔七十
六個新項目中約三成,高踞榜首。作為廣東粵劇聯合申報單位之一的澳門文化局,局長何麗鑽對粵劇成功申遺感到欣喜和鼓舞,未來將利用粵港澳三地合作機制,
深化粵劇研究與教育工作,着力培養青少年觀衆及演藝接班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粵劇文化。
中國廿二項目獲批
據新華社報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本周在阿聯酋阿布扎比舉行,經過三天會議商討後,前日正式批准七十六
個新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中包括中國申報的廿二個項目: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福建南音、南京雲錦、安徽宣紙、貴州侗族大歌、廣東
粵劇、《格薩爾》史詩、浙江龍泉青瓷、青海熱貢藝術、藏戲、新疆《瑪納斯》、蒙古族呼麥、甘肅花兒、西安鼓樂、朝鮮族農樂舞、書法、篆刻、剪紙、雕版印
刷、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端午節、媽祖信俗,佔全部新項目的百分之二十九,成績斐然。
廣東粵劇由澳門文化局,聯同廣東省文化廳及香港民政事務局於去年九月聯合申報,獲中央政府支持,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列為“人類非物質文
化遺產代表作”。何麗鑽表示,廣東粵劇正式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令人感到無比欣喜及鼓舞。粵劇作為中華文明中嶺南文化的一項重要代表,在澳門同樣有着悠
久的歷史、光輝傳統和良好傳承。澳門從此不僅擁有世界遺產“澳門歷史城區”,還再添一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粵劇,將促使世界更廣泛關注澳門深厚
的文化積存。
提升粵劇活動規模
何麗鑽指出,澳門政府長期與粵、港兩地緊密聯繫,推動三地粵劇演出的交流與合作,開展粵劇研究和教育,規劃長遠的聯合發展。未來將更好地利用三
地合作機制,提升澳門本土粵劇活動的規模和水平,着力在青少年層面普及和培養接班人,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粵劇文化作出貢獻。
本報記者 樊越欣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