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沛霖:培養具分析力愛國青少年
大道理轉化學生啱聽語言推動愛國教育
李沛霖:培養具分析力愛國青少年
【本報消息】普天同賀的甲子國慶大日子剛過,又即將迎來澳門特區十周歲生日,加上去年的神七升空、北京奧運和明年的上海世博會,近年祖國大事不斷;中華教育會會長李沛霖認為當下是推行國情教育的契機,在日常教學中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培養一批熱愛祖國、同時具備理性分析能力的青少年,是教育界的愛國教育目標。
國情教育貫穿日常
李沛霖首先用“長期、艱巨、有挑戰性,更是必須”形容愛國教育工作,他認為國情教育並非一朝一夕,也不是針對一時一事,須綜合地貫穿於日常教學任務中,教學活動要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特點、國情變化而有所改變,對教育界而言是挑戰。
對比起鄰近地區,李沛霖認同本澳推行愛國教育行之有效,這與建國前後一批愛國學校與團體在本澳紮根有深厚淵源,直至澳門回歸後,與國家關係更趨緊密,不論任何背景的辦校團體,均將愛國教育視為培育學生完美人格、推行品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區政府於○六年修訂的《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將愛國愛澳、培養對國家和澳門的責任感訂為教育總目標,從立法角度將民間的自覺行動轉化為法律訂定要求。
各科加入愛國元素
李沛霖稱,學校現時並未專門設立愛國科,亦無關於愛國教育的系統教材,但這並未阻礙教育的推行;要推行愛國教育,應貫穿於整個教育階段,滲透於各學科教學中。常見的有在公民科的社會常識、品德教育中增加認識國情的元素,又或在校會、班會上介紹祖國成就;除此以外,其他科目倘花點心思也可以增加愛國元素,例如數學科,可在一般問題設置的文字表述上下工夫,滲透介紹國家經濟發展數據,感性地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當代學生接收資訊渠道暢順,故此培訓其理性分析能力也是關鍵,讓學生正確認識國家發展的成就與不足,明辨社會各方輿論。
多交流採靈活教學
推行愛國教育困難何在?李沛霖認為首推老師是否掌握靈活生動的教育方式。過去“說教式”的方法枯燥乏味,難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時移勢易,若不因應當下學生特點,採取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將愛國大道理轉化為學生“啱聽”的言論,學生恐難接受。
教師應多參與教學交流活動,借鏡別人的成功經驗,解決某些共性的教學困難;政府一方亦應劃撥更多資源予推行愛國愛澳活動,例如奬勵並推廣優秀教學方案、為教師提供交流培訓機會,鼓勵各校、各學科將國情教育貫穿於系列教學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