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中小學德育課程、敎材與敎法改革及啟示
新加坡的道德敎育向來是與時俱進的。在21世紀來臨之際,新加坡敎育部課程發展署未雨綢繆,於1999年4月發表聲明,為順應變遷迅速的社會對中小學德育課程、敎材與敎法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一、新加坡中小學德育課程、敎材與敎法改革
21 世紀新加坡中小學德育課程、敎材與敎法改革是基於以下理論基礎的:(1)先進的科技已為學生開拓了無限的空間,並給予他們浩瀚的選擇機會。因此,在面對決策和道德兩難的困境時,道德認知與創意思維顯得更重要。(2)全球化的衝擊給作為公民的個體對國家的效忠與承諾帶來永恆的挑戰。因此,讓學生從小培養對國家的認同感、責任感與歸屬感,更顯得無比迫切。(3)採用指導原則的敎學。根據上述理論,新加坡敎育部對中小學德育《課程標準》進行了修訂,修訂後的宗旨與目標是,培養身心健康的個人,使他具有強烈的道德意識,良好的人際關係,同時能對社會作貢獻。為此,新加坡中小學道德敎育從知識、技能及態度三方面着手,在知識方面使學生了解做出正確決定前要注意的道德準則;在技能方面,要求學生掌握面臨困難時應付、處理問題的技能;在態度方面,通過灌輸各種道德價値觀,使學生具有良好的行為,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一)《公民與道德敎育》課程改革
新世紀開始,新加坡敎育部對中小學課程進行了改革。把小學原來的《好公民》課改為《公民與道德敎育》課,內容也作出質的變化。在公民敎育上主要引導學生從認識個人開始,然後擴展到家庭和學校,最後延伸到社會和國家;德育主要從年級需要、學生的個人成長等方面作出具體規劃設置。而中學的《公民與道德敎育》課程名稱則不變,主要在內容上進行改革,每個年級包括六個範疇,分別闡述課程標準中所列明的各個主題,每一個範疇又劃分為若干單元。
為有效推行公民與道德敎育課程,新加坡敎育部鼓勵學校提供“5E”,即榜樣、闡釋、規勸、環境和經驗等輔助活動。榜樣是指能夠把學校的公民與道德敎育課程所敎導的價値觀身體力行的敎職人員作為學生學習的楷模。闡釋是指敎師對各種行為都能以適當的理由給予解釋,讓學生理解和接受其中的道德準則。讓學生能把內在化的價値觀應用到生活中去。規勸是指敎師不斷提醒學生實踐所學到的價値觀。環境是指學校的環境、活動的開展以及在學校裡的人際關係,都能配合在課室內所敎導的公民與道德敎育課。經驗是指學校注重製造機會,讓他們去關心別人、負起責任和做出決定,因為學校是讓學生學以致用和從錯誤中學習的主要場所。
(二)《公民與道德敎育》敎材改革
為達到公民與道德敎育的目標和各個德目的要求,小學《公民與道德敎育》敎材採用綜合設計的方式,即將課本、學生活動作業、敎師手冊(即敎學參考書)和視聽敎材(包括軟片、音帶、大圖書、大圖片、敎育電視等)視為一個整體。內容由淺入深,聯繫小學生的生活,用看圖講故事等方法讓學生認識家庭、學校、社會、國家和世界,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而中學的敎材設計,主要採用了麥卡錫博士的四段敎學模式。其特點是配合不同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能利用自身的特長,發揮個人的潛能。
為進一步提高敎學效果,學校還可以靈活應用敎育部國民敎育處、敎育部其他署、電視機構和新加坡報業控股所製作的有關敎材。改革後的《公民與道德敎育》敎材可謂是“舊貌換新裝”,豐富多元的敎學內容與先進的資訊科技相結合,符合未來敎育發展的潮流。
(三)《公民與道德敎育》敎學方法改革
面對急劇變化的社會及價値觀日趨多元化的狀況,新加坡的敎育工作者們認為傳統的敎學方法已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為此,新加坡敎育部鼓勵敎師採取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敎學策略和敎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地對問題進行思考、提問和反思。通過表達個人經驗、個案硏究、角色扮演、模擬、小組討論和個人反省等活動,達到以實際行動改變行為的效果。於是,新加坡敎育部積極探討,引進西方各種有益的理論,予以創新,建構新的德育方法,以適應當代社會與靑少年發展的要求。這些方法主要有:
1.文化傳遞法(Cultural Transmission Approach)。
文化傳遞法是直接灌輸道德或價値觀的敎學方法。它的目標是通過敎學,把過去累積下來的知識、規則或道德標準傳遞給學生,讓學生討論所傳遞的價値觀念。
2.設身處地考慮法(Consideration Approach)。
這種敎學法的目的,是通過敎學解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恐懼和不信任感,並鼓勵學生在評論之前,能設身處地為別人着想,了解別人的感受,需要或利益。
3.價値澄清法(Modified Values Clarification Approach)。
價値澄清法強調道德或價値觀是經過自由選擇、反省和行動澄清而得出來的。在敎學上強調敎師的主導作用,要求敎師給學生以指導,指出符合社會標準的道德或價値觀,以“澄清”學生的非道德的、不正確的價値判斷。
4.道德認知發展法(Cognitive Development Approach)。
主要是通過討論道德兩難問題,了解學生的德育認知發展,並將學生的道德認知提高到一個層次。在敎學上,採用道德兩難困境的討論,促使學生多方考慮提出解決的方法,說明原因,並聆聽及參考其他同學的意見,以便和自己的想法相比較,做出最後的選擇。其特點是通過敎學刺激學生認知結構的改變,提升道德認知層次以增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加坡敎育部規定,以上四種敎學方法不是僵化的模式,敎師在敎學時是靈活使用的。此外,敎師可採用講述、討論、辯論、角色扮演,參觀、遊戲、實踐等方式及充分利用視聽敎具以加強敎學效果。
(四)《公民與道德敎育》的評估
為使中小學《公民與道德敎育》課程、敎材與敎法的改革卓有成效,新加坡敎育部還改革了評估方法與標準。由原來敎育部統一考試和評估改為敎師可自行擬訂評估模式,就知識、技能和態度三方面鑒定學生的學習狀況,並建議從學生的行為/品行檢核表、公民與道德敎育作業以及小組專題作業綜合考量學生對道德觀、價値觀或原則的了解和領悟,注重在學習中觀察學生的合作能力及其行為舉止。
二、啟示
新加坡中小學《公民與道德敎育》課程、敎材與敎法的改革對澳門正在進行的學校德育改革有極大的啟示作用。
(一)要根據時代發展不斷改革學校德育課程
學校德育內容不是一經確定就永恆不變的,它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因此,只有緊緊結合時代變化,及時做出調整,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為社會發展提供具有良好德性的公民。隨着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發展,經濟結構的調整,多種經濟成分的並存,必然造成人們價値觀的多樣化傾向。在這一新的形勢條件下,如何解決學校德育統一的主流文化價値與現實生活中家庭、社會產生的非主流文化價値的衝突問題,使學校德育的改革與發展跟上經濟發展的速度,這是當前澳門德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學校德育敎材要多樣化和科技化
新加坡中小學《公民與道德敎育》敎材呈現多樣化的特點,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效果。同時,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敎學的積極性,他們還廣泛運用現代科技,將敎材製作為多媒體課件。我們理應借鑒新加坡的經驗,在敎材上予以創新。
(三)要注重東西方德育方法的融合
新加坡成功地把東方注重系統道德規範敎學和西方注重培養道德思維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敎學上以“學生主體”為主線,讓學生參與敎學,讓他們在講故事、問答、討論和角色扮演中獲得道德知識和實踐履行道德行為。反觀澳門同樣是一個中西文化交融的多元社會,借鑒新加坡的經驗,澳門可從東西方互鑒互融的角度對現時德育方法重新審視和思考,大膽借鑒和汲取國外德育硏究成果,並予以創新,探索適合社會和國家發展的德育方法。
阿 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