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論澳門會展業發展策略
○七年八月威尼斯人會展中心建成,舉城熱望,以為拉斯維加斯模式即將降臨澳門,澳門會展業從此踏上青雲路。初期也頗有態勢,若干國際享有盛名的會展組織者踏足澳門。此時政府官員頗為自信,認為澳門會展春天從此開始。此時,筆者卻甚為擔憂,自由市場是我的信念,深信自由市場在資本主義為主導的社會中會起主導作用。但在任何一個國家或城市,當某產業還未有時,雖具備許多條件可發展,政府的推動力卻有關鍵作用。鑒於○七年前澳門會展業狀態接近於零起步,提出以下幾點主要建議:
須加強配套工程建設
1.立法會制訂《會展法》,並將會展業列為澳門的支柱產業。
2.成立專司會展促進的公共服務機構。
3.制訂會展業發展規劃,加強配套工程建設。
4.設立會展發展專項基金。基金來源法定由博彩稅中提取一定百分比,用於申辦國際會議與節事,提供採購商的優惠(這點對缺乏市場的澳門尤為重要),以及人才培訓等。
5.對外全方位開放會展業(包括會展工作者)。
兩年來,除人才培訓方面做大量工作(但缺乏統籌),其他方面幾乎仍在觀望,所為不多。原因涉及會展業的部門頗多,包括旅遊局、貿發局、經濟局、勞工局、基金會等,官員的個人熱情都很高,但無統一法規可依、統一機構協調,各自為政,很難形成力量。
從 ○八年至今,已清楚看到澳門會展業依靠市場自由運作,自行存亡的路走不通。政府有關部門也已察覺到問題的嚴重性(除個別主辦者仍堅持之外,相當一部分已經退出市場),因此採取許多緊急措施,如旅遊局推出自八月一日起的買家資助計劃及對主辦者的若干資助措施。貿促局也主動協助主辦機構,也自己策劃主辦若干展會(如MIF及環保展);經濟局資助本地企業在上海、重慶的“活力澳門”等。
適度多元無逼切需求
所有這些舉措,筆者相信會有效果,雖遲到,但總算亡羊補牢,政府開始從太過自信中解脫出來,出錢出力推動會展,給人們重新看到希望。
誠然,從純經濟角度看澳門,着力發展博彩業已足夠,就業人口所養活的家庭人口已接近澳人的一半。博彩經濟所佔澳門GDP以及政府的財政收入都接近全澳的2/3。因此僅依靠或強化博彩業對於僅55萬人口的城市,已可稱霸亞洲,且在可見的將來可過着寬鬆日子。
正因如此,澳門的朋友對經濟適度多元化並沒有太迫切的感受與需求,澳門官場也沒受到太大壓力。多元化年年講、日日講,沒有或缺乏深入的思考與研究,自然有效的措施與策略就不可能具體及具可操作性。
經濟適度多元化不應該理解為中央的要求與需求(坦白講,中央也是為澳門長遠利益着想),而是澳門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是長治久安的需要、是長遠大計之圖。筆者以為,澳門在實現經濟多元化方面,旅遊與會展是兩把利劍,本文不擬討論旅遊業的得着,只討論會展業。
許多人以為,會展業只是表面風光、熱熱鬧鬧的玩意兒。因此只要多搞些會議與展覽活動就可以。其實這是對會展業的誤解。
訂政策以貿易推會展
首先是貿易業。在全球每年數以萬計的展覽會統計中,超過一半是貿易展(Trade Shop)。以香港為例,最成功的展會是涉及珠寶、皮革、玩具、禮物、家居用品、時裝等一系列的展會,其基礎是香港經幾十年培植而發達的國際貿易。這些展會的服務對象是國際貿易(B To B),規模龐大的展覽會中,一半展商與買家都是香港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他們與展覽會同命運、共生存。具體地說,香港中、小企貿易商是展覽會組織者的依靠對象;反之,展覽會成功舉辦又為中小企貿易商創造良好商機。
反觀澳門,是自由港、免稅天堂,又有葡語系國家優勢(可通過葡萄牙直達歐盟,透過巴西涵蓋拉美,利用安哥拉聯絡中東與非洲),具備發展仲介(貿易)的絕對有利條件。可惜澳門仲介力量薄弱,致力於國際貿易的中小企業有限。
但筆者以為這只是暫時現象,並不代表未來。如果要着力發展會展業,就必須從根部入手,相信除從事博彩業與旅遊業外,還有相當的力量有待發揮。這部分力量眼見博彩的蓬勃,自己卻沾不到利益,不知從何入手。如果制訂有力政策及可實施的路線圖,相信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也是澳門長遠利益發展的依靠力量,更是發展會展業重要目的之一。如果成功依靠展覽業促進貿易業發展,與貿易相關連動產業,如金融業、物流業同時得益。
其次是酒店、零售、娛樂業。在會議業方面,澳門已成功起動並受到各界關注。但必須清晰地知道,不是為發展會議而發展、為開會而開會。想要的會議是促進國際會議在澳門召開,其主要是促進商業旅遊、有利酒店經營、特色零售與餐飲和健康的娛樂產業的發展,及提高澳門在國際上的地位與影響。
硬件設施有條件引客
資料顯示,亞太區每年700人以上的國際性會議約370個(其中2,000人以上大會約111個),分佈為日本100個、韓國92個、新加坡55個、香港 48個、台灣20個。亞太區的競爭很劇烈,除傳統旅遊城市,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香港、台灣,中國各大城市的崛起及會議條件設施的現代化,想在從中吸收國際會議蒞澳,需花費很大力氣。
但相信憑着澳門已經具備的條件、休閒的空間、美輪美奐的酒店設施,每年如能吸引15場700-2,000人大會及5場2,000人以上的國際會議來澳舉辦,相信不會很難。各部門應該統籌協調向外推廣,希望在近兩至三年內達標,為澳門全面發展會議業打下基礎。
假如我們有一致的共識:發展會展業的終極目標是促進澳門貿易業、物流業、旅遊業、酒店業、零售與餐飲業、娛樂業,也就是為澳門長遠發展打下一個良好基礎,創造世界休閒旅遊城市的基本因素。那麼,有理由相信,澳門發展會展業是必然的,是歷史賦予澳門這一代人的職責。
澳門的歷史現實,是從來沒想到會有發展會展業的機會。回歸以後,尤其是開放博彩業後,會展業成為特區政府與人民的另類思考,也是歷史性地推上征途,政府官員和民間還沒有足夠思想準備,各類媒體同樣也沒有積極配合這方面的宣傳。因此,對於開放意識、如何開放等一系列問題缺乏完整的政策指導。
開放市場壯大促成長
我們所說的開放,是全方位地開放。歡迎全世界會議與展覽的組織者到澳門來,有困難協助他們解決;也歡迎全世界會展工作者到澳門來工作,把各種不同的經驗帶到澳門來。倘能如此,相信澳門會展局面一定能打開。民間有些朋友擔心外來者會搶澳門人飯碗,政府勞工部門也採取許多保護本地勞工的政策。
但認真想一想,澳門每年只有幾場成規模的展會,所需要專業展覽勞工有限,且僅幾天工作而已,它對澳門勞工市場既無大幫助,同樣也不會影響澳門人生計。何不學內地放開讓全世界會展業進入(無論組織者或工作者)?短短三十年,從每年不足十場展會到今天4,000多場,從業員不足1,000人到今天近200萬大軍,且95%以上是中國本地成長起來的一代。
關於澳門的會展勞工政策,筆者以為:澳門要制訂的是鼓勵(或奬勵)本地勞工從事會展業,而非保護本地勞工政策,兩者差別很大。保護的政策並不能促使本地勞工積極地投入會展市場,而非鼓勵的政策可迅速協助本地會展勞工成長。內地的經驗值得學習。
設主題項目辦展空間
說到開放,欣聞第三屆特區政府將正式設立會展業協調機構(如會展局)。這是很正確的做法。但基於澳門會展業及會展管理者經驗不足,建議成立兩個由政府邀請設立的委員會,其一是會展業發展促進委員會,由澳門的會展業界及大商家,尤其是貿易行業與旅遊業的知名人士組成,他們的意見與經驗有利會展業紮實發展。另一個由國際(尤其內地、香港、台灣包括在華人地區活躍的外商)會展界知名人士組成的澳門會展業發展諮詢與顧問委員會。這個機構雖是虛職,但常常聽取他們意見是有幫助的。
筆者認為,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在多年舉辦MIF的基礎上,可否自立或與業內人士合作拓展若干主題項目辦展空間(前提是不與民爭利),求人不如求己,也許可打開另一條新路。當然此事須深思熟慮,不可貿然而行。
此外,在CEPA框架下,澳門特區政府應向中央政府提出一些實質性支持澳門會展業發展的政策與措施。不應是香港有什麼、澳門才有什麼,這是形而上學的。因香港是會展先進者、澳門是會展落後者,希望中央有關部門正視這個現實。
平台建設須多下苦功
澳門本身的市場規模不足以支撑會展業。但從一開始,大家都明白澳門有良好的平台功能。澳門的平台可以擦得很亮,因為全世界商家喜到澳門來,但他們憑什麼理由來澳?這個理由就是會展業。
筆者以為要發展會展業,非要在建設平台方面下一番苦功夫不可。在這方面企業的力量有限(本人有深刻體會),倒是政府可做的工作良多。澳門有良好的近鄰(華南地區、東南亞),也有淵源頗深的遠親(葡語系國家),我們的工作是搭好平台,邀請這些近鄰遠親來唱戲,會展業就在其中,這個問題涉及的工作很多,不是短短的幾百字可說明白。
目前,許多本澳及境外會展界在觀察澳門兩年後,對澳門會展業開始持觀望態度。筆者卻並不以為然,我們確實受到一些挫折,因為我們沒經驗,這是前進中必然發生的事。但澳門具備發展會展業條件,也有發展會展業的需要,只要持開放態度、認真採取一些針對本身不足的措施,官、商、民共同努力,前途還可期望。
亞太會展研究中心主任 陳金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