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經濟發展的綜合思考
二○○九年九月廿四日至廿五日,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在美國匹茲堡召開。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 G20峰會上發表了題為《全力促進增長,推動全面發展》的重要演講,強調目前世界各國各地區的首要任務仍然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推動世界經濟健康復甦。他用三個“堅定不移”闡述了上述主題:“堅定不移刺激經濟增長”、“堅定不移推進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堅定不移推動世界經濟平衡發展”。我們不妨用“增長”、“改革”與“平衡”三個關鍵詞來概括胡主席的講話要點,這些方針對於澳門同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澳門新一屆特首順利選出、新一屆政府和新一屆立法會成立在即、澳門回歸祖國十周年紀念日即將來臨之際,有必要結合形勢發展的新特點與中央政府的政策方針,對澳門經濟發展的思路作出新的綜合性概括。
發展第一確保增長
二 ○○八年後期以來,國際金融海嘯的影響勢不可擋,澳門也深受其害,出現了經濟滑坡的跡象。二○○八年全年的GDP雖然保持百分之十三點二的增長率,但第四季度已經出現了負增長(負百分之七點六)。二○○九年第一季度澳門GDP實現三百二十點八五億(澳門元,下同),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百分之十二點九。二 ○○九年第二季度,本澳GDP為三百九十點一七億元,同比實際下降百分之十三點七。這意味着澳門的GDP連續三個季度出現了負增長。有學者認為,這是澳門經濟步入衰退時期的徵兆。
從全國和全世界的情況來看,金融危機的形勢依舊嚴峻,但由於各國各地區的共同努力,情況正在逐漸好轉。誠如匹茲堡G20峰會所指出的,世界經濟已出現復甦徵兆。尤其是中國經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反彈,有力地促進了全球經濟逐步回升的積極趨勢。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字,二○○九年上半年我國GDP同比增長百分之七點一九,其中二季度增幅已達到百分之七點九,世界銀行和許多權威機構都把二○○九年中國GDP 的預期增長幅度調高至百分之八以上。
一體發展區域融合
在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的帶動下,澳門如能順應時勢,與內地良性互動,經濟復甦當指日可待。八月十一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寳在會見本澳候任特首崔世安時,曾經殷切地提出,澳門特區新一屆政府要繼續致力於“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維護穩定、促進和諧”。“發展經濟”列於四點希望之第一位,足見中央政府對於澳門的期待。因此,牢記發展第一的硬道理,盡力確保經濟增長,正是澳門新一屆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
為了確保經濟增長,澳門應當確立正確的發展方針。堅持“一體發展,區域融合”的道路將是明智的首要選擇。
“一體發展,區域融合”是中央政府關於香港、澳門發展方向的新思考。早在二○○八年十二月,香港與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赴京述職,胡錦濤主席、溫家寳總理分別接見何厚鏵特首時,就要求澳門和內地進一步緊密合作,特別是在粵港澳的範疇內合作;二○○九年初習近平副主席在澳門又明確表示,希望粵港澳融合,一體發展,中央已決定把粵港澳放在一起規劃。
優勢集成互補共贏
“一體發展,區域融合”充分體現了“一國兩制”的思想精髓。“一國兩制”是在“一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框架內實施的,“一國”是最根本的基礎。無論是一般的省或直轄市,無論是少數民族自治區還是特別行政區,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為了實現為所在地區人民造福的共同目標,不同的省、直轄市、自治區和特別行政區之間可以合法、合理地開展合作。澳門理應同祖國大家庭中的其他成員一道,搭乘時代的列車一同奔向前。
“一體發展,區域融合”也是澳門在回歸祖國十周年之際,面臨的又一次寳貴發展機遇。有人把它比作中央政府送給特區的“大禮”。因為區域融合通常能使條件相對薄弱的一方得益較多。由於歷史的原因,特別行政區,尤其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自然條件比較薄弱,往往使經濟建設受到一定的限制。中央政府通過有效措施(如橫琴開發,珠澳、深港同城化),可以針對性地彌補歷史缺憾,通過優勢集成與弱項互補達到雙贏的效果。以粵港澳三地為例,粵方土地資源和人才資源充足,港方科技、經濟高度發達,澳方則是歷史文化傳統悠久、經濟實力雄厚。三方優勢一旦集成整合,產生整體化效應,將有效克服各方的薄弱環節,促使整個區域躍上更新的台階。一待條件成熟,一個高度發達又不可分割的珠江三角洲地區必將以嶄新的面貌在祖國的南方展現。
因地制宜深化內涵
“因地制宜,深化內涵”是澳門經濟發展應當遵循的第二條方針。
因地制宜是一個體現澳門個性的口號。它指的是根據具體條件採取適宜的方法,關鍵要在“地”、“宜”二字上做文章。首先要求我們深切了解澳門所處的“地”。這是一塊緊貼着祖國大陸的“衍生之地”,也是一塊小巧玲瓏的“彈丸之地”。在這樣一塊寸土寸金的土地上,我們做什麼事都要精打細算。在充分認識澳門的“地” 的基礎上,才有可能體現“宜”:在規劃澳門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應當充分體現兩條原則:一是加強同內地的密切聯繫,二是走內涵式的發展道路。
作為海島式的微型經濟,澳門的經濟存在着較大的依賴性,特別是對內地的依賴。旅遊博彩業的客源無疑來自內地,有限的製造業也要從內地獲得原材料,同時將內地作為主要市場。基於這種狀況,澳門經濟發展思路應當考慮內地、珠江三角洲、特別是珠海等鄰近地區的需要與可能,同時充分利用相應的有利條件。回歸祖國以後,中央政府分別同香港和澳門特區簽訂了《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還在澳門與珠海之間建立了第一個跨境工業區。如何盡力發揮 CEPA和跨境工業區的政策優勢,充分體現其特色,是澳門特區政府的重要任務。
深化博彩文化內涵
從實際條件出發,澳門的經濟應當追求“做強”而非“做大”的目標。僅以支柱產業博彩業為例。近年澳門新建的大型娛樂場不斷增加,規模日益擴大。然而,大多數娛樂場在建築面積與外觀、內部裝潢、博彩品種等方面下功夫,卻鮮有更新服務理念、提升博彩品位、深化博彩內涵等方面的改進。其實,博彩業應當致力於深化文化內涵。倘能結合澳門悠久的歷史傳統、吸收中華文化寳庫中的若干精髓與特色(如燈謎、楹聯甚至麻將、紙牌等),也許還能開闢更加廣闊的天地。
澳門經濟發展應當遵循的第三條方針是“揚棄優選,適度多元”。
揚棄原本是一個哲學概念,是指抛棄舊事物中的消極因素,保留對新事物發展有價値的積極因素,把事物提高到新的階段。將這一概念移植到澳門經濟發展的思考中,同樣具有顯著的積極意義。
揚棄優選適度多元
澳門需要並可能發揚的積極因素很多。首先是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澳門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近五百年的歷史中,以葡萄牙為代表的西方勢力陸續進入澳門。由於具有厚實的中華文化底蘊,有相對強大的祖國作為後盾,西方文化未能完全取代本土文化;相反,兩種文化在澳門碰撞、交流、借鑒直至部分融合,形成了難能可貴的多元文化並存的局面。這正是澳門發展獨特的會展、旅遊和創意文化產業的有利條件。例如,只把大三巴牌坊作為一個旅遊景點,介紹其建築特點、相關文物、歷史沿革等顯性特徵,那就太可惜了。作為殘存的前壁,大三巴見證了聖保祿敎堂在宗敎、敎育、中西文化交流等領域的歷史作用。倘若依據上述歷史淵源,創辦相關的博物館,開發相應的旅遊項目,舉辦專業性的硏討會,一定會產生更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揚棄的過程也將促進澳門經濟的適度多元化,逐漸改變博彩業一業獨大的局面。自二○○二年賭權開放以來,澳門博彩業的發展速度可以用“驚人”二字來描述。二○○二年博彩業總收入為二百三十四點九六億元,三年後的二○○五年即翻了一倍,達到四百七十一點三四億元;兩年後的二○○七年又幾乎增加了百分之八十,全年收入高達八百三十八點四七億元。這樣的躍進速度難免使博彩業畸形發展、甚至壓倒一切。所以應適當控制博彩業的發展速度,大力扶持前景看好的新興產業。
包容共濟安定和諧
揚棄優選的過程就是集成創新的過程,我們倡導強強聯合、優優聯合,要把各種有利因素集中起來產生更大優勢。例如,據統計,單純來澳門旅遊的遊客在澳平均停留時間是一點四天,一旦參加會展則有望提高到五至七天。因此發展會展旅遊業將比發展單一的旅遊業或會展業前景更被看好。
澳門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是為澳門人民謀福利,所以應當堅持“包容共濟,安定和諧”的方針。
二 ○○九年一月,習近平副主席在訪問澳門期間明確提出了“建設包容共濟的和諧社會”的要求。聯繫到溫家寳總理八月間會見崔世安時提出的四點希望,除了“發展經濟”為首要任務外,後三點“改善民生、維護穩定、促進和諧”也都圍繞着一個共同的主題來展開。這是新一屆特區政府的重要使命。
包容共濟實際上是適度多元化的指導思想。澳門歷史上曾經存在金融業、房地產業、交通業、製造業、服裝業、食品業、餐飮旅遊業等不同的產業類型,各有可取。根據當代社會的發展趨勢,會展業、旅遊業、物流中介業、敎育培訓業、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傳播業等門類則是新興的佼佼者。上述產業信息化程度較高、投入與成本較低、智力活動起主導作用、靈活機動且效益顯著,比較適合澳門現有的經濟基礎和社會狀況,是經濟多元化的希望,應當大力扶持。
保障民生維護穩定
澳門現有不同產業的工作條件、社會影響、工資水平不同,造成了不同職業的社會地位差異。尤其是薪資待遇方面差異懸殊,簡直有天壤之別。資料顯示,二○○八年九月澳門製造業全職僱員的平均月薪僅為五千三百七十四元,酒店飮食業和金融業僱員的平均月薪分別提高至一萬○一百○一元和一萬七千四百五十一元,水電及氣體生產供應者的平均月薪則高達二萬二千一百二十九元。最高者與最低者相差四倍多。這裏沒有列出博彩業的薪資水平,按常識推理,肯定不會低。如此懸殊的差異必然產生明顯的導向作用和強烈的社會影響,不利於社會穩定與和諧。
防微杜漸,澳門經濟發展的思路應向關注民生問題方面傾斜。二○○ 九年度特首施政報吿中明確表示:“面對嚴峻的經濟形勢,政府施政的優先考慮是,全力確保本地居民相對充分的就業,確保社會的和諧穩定。”這表明特區政府對此已經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新一屆政府要想做得更好,就必須在抓好經濟建設的同時,也認眞抓好人文建設,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並駕齊驅。為了構建安定團結的和諧社會,澳門應當從更宏大的包容共濟做起。
李嘉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