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華峰:粵港澳合作應創新模式
倡三地緊密合作中長期發展納入國家規劃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後、澳門特區政府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鄭華峰建議,在國家謀劃中長期發展規劃時,宜將澳門特區乃至粵港澳緊密合作的中長期規劃同時納入國家的發展規劃。
優化三地合作模式
鄭華峰昨日下午在《“一國兩制”與憲政發展》學術研討會上發表《關於“一國兩制”下粵港澳合作創新模式的若干思考》論文,以《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二○○八至二○二○年)》為研究基礎,探究“一國兩制”下粵港澳合作創新模式的基本思路和路徑選擇,並以制度改革和體制創新為切入點,就澳門特區在推進經濟適度多元和邁向粵港澳經濟融合的進程中,從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區域創新體系的關鍵出發,對探索粵港澳合作創新模式提出五個方面的制度創新和政策調整。
先行先試提升實力
第一、從國家層面建立有效的創新激勵機制,以“先行先試”提升粵港澳合作的綜合創新能力與實力,促進澳門特區經濟適度多元的發展戰略。國家創新體系的運行狀況,將直接影響粵港澳合作模式的創新水平、質素和國際效應。故此,在國家謀劃中長期發展規劃時,宜將澳門特區乃至粵港澳緊密合作的中長期規劃同時納入國家的發展規劃,使澳門特區經濟適度多元的發展戰略與粵港澳合作創新模式有機結合,並充分運用《綱要》的“先行先試”,這將有利推進特區、區域的局部戰略與中國的全局發展戰略,亦有利促使澳門特區和粵港澳合作的局部利益符合中國的全局利益。
在推進澳門特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戰略乃至粵港澳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必須加快宏觀融資體制和微觀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更多地依靠三地經濟融合後市場的力量加大對知識產業的投入,在產權制度上給予三地企業開展商業化研究的動力,以提升企業技術成果的轉化率,使技術成果產業化的進程在微觀研究主體和企業層次展開;大力推動產、學、研合作機制,加強體制和制度的整體設計,推動相關法律法規的制訂和完善,使粵港澳三地形成產學研合作創新的良好社會氛圍,在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原則下組建粵港澳合作戰略聯盟,重點解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以及粵港澳緊密合作兩大戰略的關鍵技術問題。
培育緊密合作主體
第二、推動主體創新,培育具備區域競爭力的粵港澳緊密合作貿易主體。主體創新,就是要確立企業也是創新主體的地位,形成“粵港澳政府 / 企業”這種創新的體制。粵港澳三地政府是商貿創新的組織體,其職能首先表現為協調相關部門利益,確立創新的目標和時機;其次,應為創新創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環境;再者,應為外貿創新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服務,包括訊息服務、教育培訓服務以及公共設施服務等。
橫琴強調產業配置的整體效果,並以發展商務服務、休閒旅遊、科技研發、高新技術等現代產業為主導的產業,故此其產業配置亦應與港澳兩特區的產業發展特點相互銜接。粵港澳企業是創新的主要依靠力量,創新機構在組織體指導下,根據創新目標,具體制訂和實施創新方案的部門,使粵港澳三地在橫琴實現產業配置。
積極探索制度創新
第三、積極探索制度創新,在與國際經濟組織博弈過程中不斷推進粵港澳緊密合作。要以制度創新為保證,不斷憑藉“先行先試”,突破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交融下的法律、政策以及市場等的矛盾,要通過行政權的約束以最大限度減少尋租行為;要充分發揮粵港澳三地所形成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促使市場主體、客體、機制、體系和法規的有效運作,實現競爭性、有序性和開放性的統一。縱觀西方貿易大國的對外貿制度和WTO等國際經濟組織的法律框架,有關外貿制度的核心內容主要集中在對外貿易經營權、國營貿易、貿易救濟措施、貿易壁壘調查、自由貿易區和透明度原則等幾個方面。因此,制度創新也應當從上述着手。
此外,還要努力建立基於新模式的新制度,要依法推進粵港澳三地政府管理職能,創新統一的商貿市場環境,發展行業中介組織,建立便利的外貿促進機制,建立人民幣匯率的目標區管理制度。
推進優勢技術層次
第四、在世界產業鏈發展中,以粵港澳合作新模式推進製造能力優勢區的梯度轉移及技術創新。應要清晰特區具備區域競爭優勢的休閒旅遊業鏈條的技術層次,在此產業鏈上提出的決策問題是:澳門企業在哪些產業鏈條上能處於技術主導地位?這些技術又如何得到?又是否具備持續創新的能力?將來決定產業鏈主導地位的關鍵要素仍是技術優勢及其持續能力。上述主要的因素清晰後,在粵港澳經濟不斷邁向緊密融合時,就能相應實現新模式中的制度創新,促使製造能力優勢在珠三角實現梯度轉移。
在粵港澳經濟融合進程中,能否有效促使中國企業在全球經濟中將自己的優勢結合在相適應的產業鏈環節上,而把非優勢業務外包出去,以優勢能力佔據全球經濟的制高點,當中除了要增強粵港澳政府和企業的全球整合與協調能力外,還有一個重點就是強化地區以至區域的人才戰略。粵港澳三地政府應通過體制創新,營造良好的體制和社會環境,以國際化的眼光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並以有效機制讓具有潛力的人才能脫穎而出。
建立資源供給機制
第五、建立資源供給機制,保障粵港澳緊密合作新模式的物質基礎。土地制約嚴重窒礙了澳門的經濟適度多元以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此,在粵港澳邁向經濟融合的進程中,須充分利用“一國”和“兩制”的優勢,透過新模式、新制度,科學謀劃特區的發展空間,既要使特區的經濟、社會、環境三者得以協調和諧發展,更要有序落實澳門特區的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戰略。
自甘落後心態可怕
鄭華峰還認為,“一國兩制”框架下的粵港澳合作新模式,便是“一國兩制”新模式的雛形和基礎。在“以人為本”的政治發展理念下,不斷探索具備自身特色的、符合自身國情的“一國兩制”新模式和政制發展,從而為中國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可靠的保證,這對於世界的和平和發展同樣是具積極意義的。
事實上,要妥善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諸多問題,僅依靠經濟和社會政策本身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放在政治發展的高度來認識,放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全局視野中加以考慮,並按照自身的國情、區情和社情,透過制度改革和創新,根據民主政治發展的自身邏輯和規律,穩步推進民主政治的發展,並使之制度化、規範化和系統化,實現地區、區域乃至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她並指出,在實現自主創新的進程中,可怕的不是落後,而是自甘落後的心態,要科學決策、敢於決策和寬容失敗。